(通讯员 李严军 范姜茜子 李群)宁远县地处南岭山脉,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成为候鸟迁徙的“千年鸟道”。当地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的办法,依托铁塔哨兵、红外相机和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加强巡护、执法与宣传,为过境候鸟保驾护航。
“2公里之内可以看清鸟类的基本活动,比如觅食,可以看见它的动作。”在中和镇四都候鸟保护监测站,工作人员借助铁塔哨兵,可以联网观测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鸟类活动。
保护监测站结合瞭望监测、日常巡护与入户宣传等方式,从高空监测到地面守护,从数据采集到知识普及,构建起严密的候鸟保护网络。“上半年3到6月份,下半年9到11月份,候鸟迁徙的重要时段,我们实行24小时值班。”保护监测站工作人员胡飞彪介绍道。
两山夹一河形成的五里沟,自古就是候鸟迁徙的黄金通道。每年春秋季,大量候鸟沿着“新田-宁远-道县”的路线迁徙,途经五里沟并停歇觅食。“我们村民都知道候鸟是受保护的,不会去伤害它。”保和村村民胡满成说道。
2023年底中和镇挂牌成立候鸟保护监测站,随后四都候鸟保护监测站建成投入使用,常态化开展候鸟的监测、保护、救治及日常宣传,形成覆盖五里沟、四都村等重点区域的保护网络。“这个新站点是2024年11月份建成投入运营的,之前是在原来保和办事处那里。目前观测成果大概49个批次,有白鹭、大雁等10余种品种,2万余只。”保护监测站站长蒋小辉说道。
宁远县依托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以及中和、九嶷山2个候鸟保护监测站,构建起“两区两站”生态保护矩阵。“我们不断提升监测平台、无人机、红外相机、铁塔哨兵等智能检测手段,扎实开展网盾行动、清风行动、春秋季护鸟专项行动,压实‘一长四员’的巡护职责,‘人防+物防+技防’,不断完善全天候、立体化候鸟监测保护长效机制。”宁远县林业局总工程师周银燕表示。
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数据显示,宁远县域内鸟类资源丰富,共记录到16目58科209种鸟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达40种,占鸟类物种总数的19.14%,生态保护成效明显。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严军 范姜茜子 李群
编辑:李芳
本文为宁远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ningyuan.gov.cn/content/646949/50/14962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