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郑会军 王小旺 蒋宇俊)教育,是一个地方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幸福指数的“民生面孔”。
宁远县教育系统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广大师生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教师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水平持续提升,美育教育不断加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宁远县入围了湖南省中小学实验教革实验区,承办了全市校园安全防控工作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设立了普特融合特教班,完成了“爱晚”学校提质改造项目,“徐特立”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100%,教育便民惠民之路不断延伸。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记录着宁远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坚实步伐。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让更多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群众心之所盼。宁远县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面貌展新颜是宁远县实施义务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的缩影。
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生源不稳定且有逐年递减的趋势,优化校点布局、完善资源配置迫在眉睫。置之首位的就是撤并小规模学校。为了做好撤并工作,打消群众顾虑,县教育局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听证会,深入每个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联合镇村宣讲政策,了解家长和学生意愿,并承诺所有学生自愿就近选择学校就读。2024年,撤销小规模学校(校点)5所。
今年6月,原本计划撤并四都完小,将学生分流到距离3公里的保和完小。但教育部门走访调研时发现,家长普遍反映撤并后上学路途较远,群众的诉求让撤并计划按下“暂缓键”。后经与家长充分调解,根据家校距离的远近分流至城区的十三小或九小。
撤并不能只看“撤”,重点也在“并”。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教育长远发展的民生实事。对于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开不好、开不齐、开不足音体美等课程问题,如何解决?宁远县坚持先保障接受学校办学条件再合并,采取中心地带联校办学方式,优化资源运用,并组建了四个教育联盟,强化了学校管理精细化程度。2024年,合并了7所学校。
撤并小规模学校只是布局调整的一小步。如何让教育布局更符合区域实际需求?宁远县教育局根据出生人口下降、生源急速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在有序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同时,在城镇改(扩)建了一批学校。
针对部分学校不适应辖区办学层次需求的问题,宁远县通过将单设小学调整为九年一贯制等方式,调整4所学校办学层次。调整之后,全县教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情况得到改变,布局更趋合理。
为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将合并办学后的宁远十中闲置资产,租赁给民办中职学校办学,妥善解决宁远县启德职业技术学校等三所中职学校违规利用工业用地办学的突出问题,合力建成一所综合性的民办职业学校。在城郊原天堂完小的校舍上建设一所公办专门学校也正在规划推进中。
从“吃饱饭”到“吃好饭”
小食堂,连着大民生。采购、检测、加工、配送、菜单、培训等规范行动在宁远县中小学校全面推开,原来分散经营、食材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逐步改善。
2024年4月,宁远县教育局启动了食品安全领域师生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重点围绕食堂管理混乱、挤占学生餐费、供餐管理有欠缺、校园食品采购等环节存在的风险隐患等问题开展重点治理。
“这饭菜比自家里的饭菜丰富多了,口味也很不错,价格也比上学期便宜了不少。”在宁远一中参加“家长开放日”和“食堂开放日”的一位学生家长说道。
其实,在集中整治启动以前,宁远县教育局就开始系统谋划部署全县食堂安全生产工作,明令禁止学校开设小卖部,禁止提供高糖、高盐、高脂类食品,拒绝冷冻食品进食堂,推动学校加强膳食经费管理、强化成本控制,实现“提质降价”。
2024年11月21日,宁远县中小学校食堂专项整治成果现场观摩会在宁远县实验小学如期召开。该校是全市的示范校,除了规范管理外,还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主动参与食堂监督管理。举办厨艺比赛,开展食堂满意度调查,“点菜式”供餐,让学生当评委,“食堂好不好,学生说了算”。建立帮厨监厨家长志愿者库,目前该校27名食堂员工就中有17名为学生家长,全力打造阳光食堂,实现重点环节共同监管。
据了解,宁远县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全部实行食堂供餐,食材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制度,确保食材新鲜、营养健康、价格合理。投入130万元建立“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统一平台,实现全县“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100%,学校食堂“清洁厨房”覆盖率100%,标准化学生食堂占比97.5%。全面实行县级领导、教育局班子、学校行政、班级教师、家长代表、社区干部轮流陪餐制度,定期开展学生食堂或校外供餐企业满意度测评,构筑“学校自律、家长参与、政府监管”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共治模式,有效保障学生校园就餐安全卫生、营养可口。
宁远县教育局负责人表示,经过此次改革,全县公办中小学校食堂供餐完全回归服务性和公益性,在有效预防廉政风险的同时,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吃上安全餐、营养餐、美味餐,让家长与各方都 满意。
从“教好书”到“育好人”
教学楼里展示的书法作品、装饰在楼道的非遗剪纸、散落在校园各处的二十四节气故事……在宁远一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并融入课堂教学中。“我们以‘扬君子之风’为载体,开设传统‘六艺’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全过程。”宁远一小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友梅说道。在润物细无声中,学校增进了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宁远县第十二完小,五年级的科学课堂正在讲述《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学生对于“垃圾里有些什么”“垃圾问题有多严重”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为此,该校把环保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每月评选“和美”学生,设立了“红领巾回收站”,各班成立了“红领巾绿色行动小组”,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环保意识,做绿色执行者,实现全过程育人。
在当前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铸魂育人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做实社团活动,是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生动载体。宁远三中充分运用声乐和舞蹈两个社团,编排的《畅游九嶷》舞剧在全国进行展演,在省“三独”比赛中也大放异彩,多名同学荣获一等奖。把学生社团成为强化思想引领的阵地、培育健康文化的载体、凝聚青年学生的纽带,并在活动中锻炼学生能力,提供展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改变以往传统上课模式,以“行走”的形式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用脚步丈量知识的深度,用心去感受世界的广阔。2024年,宁远县教育局组织近6万人进行红色教育、国防教育、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劳动教育等内容的研学活动,7000多人参与“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思考,学生们将更好地理解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同学们通过一次次“行走”,去实地多维度、多视角接受思政教育,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中华文脉,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来源:宁远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郑会军 王小旺 蒋宇俊
编辑:李芳
本文为宁远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ningyuan.gov.cn/content/646945/59/1463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