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九嶷河公园的前世今生(散文)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蒋仕 编辑:何从芳 2019-12-12 15:55:02
—分享—

  “宁远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是新时代宁远全面恢复九嶷山区域内生态系统的伟大梦想之一,是“保护九嶷河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国家湿地公园①”。

  我对这方土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感触颇深。几十年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亦是经济发展的伴生品。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方针,成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②,“宁远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这个国策的组成部分。

  我从今天九嶷河这个地方入手,试图与古代这个区域进行超时空的对话,难免有推测之处,请读者见仁见智。

  九嶷河先叫“潇水”,接着叫“九疑河”。当代宁远人民于2010年后创造出“九嶷河”这个名词。狭义的九嶷河是今天的水市水库蓄水区,上世纪1965年起,在樟木脚村修建了一道大水坝,从此这个地方成为潇水名下的“水市水库”。

  潇水主源发源于九嶷山腹地的三分石父江和婆婆石母江,这两处的水于鲁观上洞汇聚在一起,流经鲁观下洞时,与发源于癞子山的子江水汇合,流经鸬鹚下滩、早禾田、梨子根、荞麦花、马家冲、卜家、香花铺等地。每到水量充沛的仲夏季节,突然而至的乌风暴雨倾盆而下,父江和母江一带的冲古水,捎带着这个流域以下数十处大小山谷的山溪水,瞬间大流量、急速地冲过离樟木脚不远一处临水边的集市。此时,此处正艳阳高照、人头攒动,商贾山民还在为买卖而咧嘴欢谈。突然,一股强大的水流就漫灌入集市,骂声、怨声不绝于耳。兴许,因了“看着银子变了水”这句俗言俚语,或是因潇水河澄澈到没有城府而演化出来的汉语词组,这个集市还得到一个极富诗意的名称——青天白日水打铺。

  在上世纪1965年以前,从水打铺樟木脚到鲁观这片地域,应该是十分荒僻的地方。植被茂密、人烟稀少是荒僻的主要特征,唐朝诗僧清江在《湘川怀古》诗中这样写九嶷河:“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因为水的常年滋养,水草丰美,自然形成大量的滩涂湿地,滩涂湿地又是鸟类喜欢的天堂,因此,又留下不少南来北往的鸟儿,在这里侬侬我我、休养生息,它们在这里捕食鱼虾,然后又排泄含有有机物的粪便,这些东西又反哺水域内的鱼虾,由此,自然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平衡链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知道“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道理,还知道“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的道理,他们牢记着一条老规矩,无论河边湿地怎么肥沃,都不能向河边滩涂伸手索取耕作和居住空间。他们知道这些湿地,是通过亿万年自然选择,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功能体系,这套体系是为人类的安全生产、和谐生活服务的。古人们知道人类群居所产生的排泄物以及驯养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动物所产生的排泄物,都是被湿地自然净化后,又作为食物提供给河里的鱼虾和天上的飞鸟了。人类又有节制地捕食这些飞鸟鱼虾,以丰富自身的食物结构。

  古时,九嶷河上游能够常年蓄积大量水的天然湖泊,也就是今天卜家村到坝址这个区域,尽管过去没有这么大的湖面面积,但是至少可以确保四季行舟。清代乾隆年间宁远县令徐旭旦就曾游览这里,还把此地命名为宁远八景之“潇水涵青”,并赋《潇水》诗一首:“潇潇一脉出天南,皎洁澄鲜映蔚蓝。飞瀑千寻还浩渺,碧潭万顷自空涵。无心学海偏流细,有意宜民独作甘。莫道臣心真似水,须眉一鑑胜奇探。”那个时期,徐旭旦县令乘一叶木舟,溯江而上,要是真有猿猴叫,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与猿猴闲谈,共赏无边风月;如果有白鹤轻翔,或有天鹅戏水,徐县令也许会扯一下鹤膝,祈求带一程,也好快点到达永福寺立地成佛;如果能够碰上朝舜的巨鳖,徐老爷会不会爬在鳖背上共泛清波呢?

  我对沿途有过多次观光,据此推测古时这带的地形,从卜家一直逆向往鲁观鸬鹚下滩方向深入时,应该是越行越逼仄的峡谷地形,是行不了大一点点的木舟的。逆流而上,从荞麦花这里开始有一个急剧抬升的坡度,小舟即便能到这个地方,也只能行到这里,乘客不得不下舟步行翻越上去。从卜家经荞麦花这个高台地往鲁观下洞去时,要过十八弯,这段潇水也不宜行船。最多是在丰水时节,行一叶蚱蜢舟,从鲁观下洞顺流弯弯绕绕而下,流到荞麦花那处陡坡前为止。潇水鲁观下洞至上洞、别江口这段,是相对开阔和平缓的地方,适合稍大一点的木船行船,因此,这一带自然成为山民们交流的主要场所,瑶民和汉民在此逐渐融和,他们通过商业互通有无,然后将剩余价值用于繁衍生息,不断丰富各自的精神寄托。这个地方有舜庙、玉琯岩、永福寺等古迹,得道成仙的何侯居住过的何侯宅、为纪念成仙的鲁妙典而建的鲁女观,都在这一带。

  新中国建国后,百废待兴,为了改造自然环境、发展经济,使当地人民迅速摆脱贫困,1965年修建水市水库,1968年水库修成蓄水,随着水库水位提高,一座高峡平湖气势雄伟、蔚为壮观。这样一座人工湖泊,其积极意义主要是改善了库区百姓的生存环境,使得库区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但是,其不利之处也是因为湖泊水面扩大,而给外界迅速进入库区、掠夺性采集资源,提供了交通便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乘机船进入库区,有参天古木群落,有大直径的九嶷香杉群落,有长满水桶般大小竹笋的竹海。风大时,竹林的波涛在沙沙声中于竹梢顶端此起彼伏,场面壮阔不已。等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再游这里时,发现大面积的香杉林不见踪影,参天的阔叶古木林被砍伐殆尽,只见大直径竹子林遭刀劈斧斫后,留下的一茬一茬断头残竹。

  我曾多次徜徉流连在九嶷山区不少地方,从最初的简易公路时代,到现在的水泥公路基本覆盖主干道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还有满溪的五彩石头、满溪谷的青苔菖蒲,还有小鲵伴着潺湲溪水欢游。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因溪谷的水流量急剧减少,使石头失去润泽而光泽日消。乱砍滥伐、非法采砂开矿,致使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泥沙顺流而泻,清流污浊了。人们不断地侵蚀河床河道,大量滩涂湿地消失殆尽,鸟类失去繁衍生息之所,电鱼毒鱼绝户网,几乎消灭鲁观河里的野生鱼虾蛙虫。九嶷山区多处溪谷,人为多级设坝,更使得本就脆弱的生态体系雪上加霜……

  几万年乃至几千万年形成的自然生态体系,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遭到空前未有的破坏。此时,从九嶷山开放、发展过程中,获得巨大红利的宁远,开始全面反思过去,而且还是那种从上至下的反思。如果非要说一个时间节点,我估计是在2010年左右,开始校正九嶷山的发展战略的。

  “宁远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的范围,是从九嶷山瑶族乡九龙坝起至九嶷河大坝止。先从鲁观洞这片区域开始修复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快凸显修复和利用、生态和商业的示范效应。其实,这项宏大的修复和保护计划,仅仅才迈出第一步而已,可谓任重而道远,但“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宁远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应时而生,适时制定了《湖南宁远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③,并经宁远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湖南宁远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④”的方针开展工作。如果持续努力,用二、三十年时间,从九嶷山腹地到水市水库坝口这段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上会得到修复和恢复。到时,在从宁远散发到五湖四海的舜帝光辉感召下,来宁远崇圣的人们会在人间仙境九嶷山流连忘返。

  一个体现“青山理念”的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一个体现“绿水理念”的九嶷河湿地动植物乐园,一个体现“人本理念”的九嶷山舜文化精神家园,再加上新型工业化、农业生态化、文化多元化等发展理念的支撑,展望未来,宁远必将成为生态、文化、兴业、旅游、安居的人间乐土,所有发展成果必将全方位惠及宁远的后世人民。

  注释(说明):①引用自《湖南宁远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二条。②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引用自宁常发﹝2017﹞21号文件:宁远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湖南宁远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的决议。④引用自《湖南宁远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三条。

  【原载2019年12月7日《永州日报》(总第8431期)】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蒋仕

编辑:何从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宁远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