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福地宅院的别样芳华 ——九嶷山古民居与徽派古建筑异同浅析

作者:童一飞 编辑:何从芳 2018-03-05 16:15:08
—分享—

  

 

  到过“德孝之源·福地九嶷”的游客们或许都有这么一个印象:九疑山的古民居大多数是寻常的、中国六大建筑派系之一的徽派建筑(古徽州“一府六县”)。其实,这些游客并未准确了解九疑山古民居的建筑特点。因为,根据近年来的大量实地勘察对比,笔者发现两者之间虽然大体相近,实则有9个方面的较大差异。

  (一)差异明显的墙壁屋檐

  1、山墙:徽派建筑是硬山防火墙,而九嶷山的古民居多数为叠落式山墙,民居建筑虽多为硬山式,但也有少数为悬山式建筑。徽派建筑总色调是“白墙青瓦”,九嶷山古民居则是“青墙银边黛瓦(小青瓦)”(见对比组图1右上的下灌村民居)。

  

 

  组图1:徽派建筑通体皆白的硬山防火墙(左上)与九疑山古民居的“银边”青砖硬山墙(右上)并夹杂少数悬山式建筑的小桃源村民居群(下二图)

  2、屋檐:徽派民居正面的白色墙壁和屋檐基本上不施彩绘,而九嶷山古民居吸收了北方宫廷府院梁枋彩绘和明清苏式彩绘的特点,相当部分的屋檐有山水、人物故事彩画或各种式样的滚花镶边彩纹,这些修饰大多数出现在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建筑上(见湾井镇东安头翰林祠、路亭云龙牌坊、大岭尾古民居、麻池塘民居屋檐)。

  

 

  组图2:素淡典雅的徽派民居屋檐(左)与有山水画卷装饰的九嶷山祠堂屋檐和人物故事彩绘装饰的民居屋檐(中右)

  (二)有所区别的门庭院落

  3、院门(楼):徽派民居的院门(楼)繁华壮丽,大致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和八字式;而九嶷山民居的院门(楼)大多简约朴素、个性凸显,基本上是单檐硬山式(见湾头周家村的“汝南世第”院门),极少数为重檐四柱三门结构的歇山式院门(楼)。连栋式的天井院门则通常为简易门罩式院门(参见九疑山黄家大屋院门罩)。

  

 

  组图3:繁华壮丽的徽派八字门楼(左)与简约朴素的九嶷山单檐硬山门楼(右)和简易门罩式门楼(下)

  4、院落:徽州古民居的平面格局有:“凹”型、H型、回字形、日字型等几种类型;其内部为楼房形式,基本组成单元则有天井、厅堂、厢房、门屋、廊等,形式多为中轴对称型。而九嶷山古民居院落布局比较自由,大多以一个院门(楼)为总领,由多个自由式民居、天井式民居组成的群落形式;少数为三、四合院式的聚落,在合院聚落中的房屋布局往往呈“品”字、倒“品”字结构或离散式矩阵结构,少有中规中矩的中轴对称式布局。

  

 

  组图4:基本中轴对称的徽派民居院落(上左中)与多呈自由式布局或由天井居、自由居连片连栋构成的非中轴对称的九嶷山民居聚落(上右、下左右)

  (三)各有特色的建筑构件

  5、翘角(脊吻):徽派古建的祠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和《大清工部工程则例》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装饰件和翘角,如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而九嶷山古民居的对应建筑上则很少受官式作法的拘泥,主要采用更亲近当地自然环境的宝葫芦、幼狮、鳌鱼、兰花卷、烈日焰、花式叠瓦等形式为主的翘角装饰(见下灌村李氏系列宗祠及民居群)。

  

 

  组图5:常见压火避邪神兽的徽派民居翘角(左)与更亲近自然的九嶷山民居翘角(中右)

  6、照壁:徽式民居的照壁是设在宅院主房门外或门内的一堵独立的墙,以砖石材料为主,装饰通常十分讲究,是集砖雕、石雕、陶艺、书画等艺术于一体的大成者。而九嶷山古民居照壁一般是简易板(木)壁式和砖壁式两种形式,艺术表现方式以木雕、彩画、楹联、书法、灰塑为主,色调相对淡雅,是徽式照壁的简化和异变的结果。(见九嶷山黄家大院板窗式照壁及西湾村古民居群的砖灰彩绘式照壁)

  

 

  组图6:极尽奢华的徽式民居照壁(左)与简朴淡雅的九嶷山民居板壁或砖壁质照壁(中右)

  (四)异彩纷呈的内饰工艺

  7、石(砖)木雕:徽州古民居注重厅室内外建筑构件的装饰,除了庄重而典雅的厅堂,尤以民居内的砖木门框、梁枋、桌凳床等繁复精美雕刻而著称。而九嶷山民居虽没有徽式民居的奢华,但在宅门框石、主厅梁枋、撑拱、内窗等石木质构件上颇具匠心,现保存完好的古宅中亦不乏精品,多数是兼有汉唐风格和简约晋式风格的雕花工艺品,是徽派雕刻、关中地区和中原派式雕刻艺术的杂合体。比较典型的有:保安镇杨家村和冷水镇谭家山民居门框石雕、上宜骆家的古祠堂主梁枋木雕,以及各乡镇古民居内的木窗雕等(见组图7)。

  

 

  组图7:装饰精美华丽的徽式民居门楼砖雕和主厅木雕梁枋(上二)与兼有汉唐风韵的九嶷山民居石、木雕建筑构件(中四,下二为东安头、彰家山民居雀替)

  8、彩画:徽式古民居里的彩画是以纸、布、绢、帛的形式挂在厅堂内的特定位置的,可以随宅院主人的意愿撤换,亦便于卷叠、收藏(见组图7上右图)。而九嶷山古民居的彩画是直接绘在门户、厅堂和屋檐的木质板壁或白灰面质墙壁的固定位置的,兼有教化、装饰双重功能,不能随意替换;绘在灰质墙壁上的画幅尺寸一般不大,以横画幅居多;而绘在木质板壁上的彩画,则有较宽大的画幅和较高的艺术水准,绘画质量也相对上乘。其中,以湾井镇路亭王氏宗祠、清水桥镇平田村的宗祠门神彩画和水市杨梅洞周家民居彩画最为精美。

  

 

  

 

  组图8:笔法细腻、场面生动的九疑山民居横幅壁画(上二,水市镇杨梅洞周家),画幅宽大、精美传神的九嶷山民居门神壁画(下二,清水桥平四村)

  9、灰塑: 在明清早期的徽派古民居中,常于漏窗和门罩上采用灰塑浅浮雕花卉等纹饰装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精美的砖、石质浮雕所替代,以至到清中晚期的徽州地区,已很少见到灰塑建筑构件。而在九疑山地区却很顽强地保留了早期徽派建筑的灰塑工艺,并有所继承发展。主要见于民居建筑的飞檐翘角、门厅侧壁、外窗和宅院照壁上的人物和吉祥物立体装饰;有些宅院为让照壁更加绚丽、传神,还在灰塑表层施以色泽鲜艳的彩绘,使这些古庭院更添了几分神采和灵动(见组图9)。

  

 

  组图9:从左至右分别为九嶷山古民居飞檐灰塑(上三图)内宅照壁描彩灰塑(下左)和吉祥物外窗灰塑(下右)

  (五)自成体系的建筑文化符号

  在历经数年的考察和对徽派古建筑与家乡古民居的对比研究后,笔者感觉到:九疑山古民居是当地先民受千百年“舜文化”浸润,传习徽派建筑艺术,吸收、简化中国南北建筑文化精髓,并根据本地实际,在建造工艺上逐步积淀、改造、创新而形成的;能够归纳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建筑文化体系——岭北民居(南岭以北)之“九疑山古民居”建筑文化体系。为此,笔者或以建筑原形为基底,或重新设计加工提升,将所采集到的9类近400个有别于徽派民居,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例,归集成一套既符合现实情况又贴近当地文化肌里的建筑符号和文化元素(部分参见组图10),籍此推介给所有热衷于传统文化研究的读者,以及来宁观光、研学的游客朋友,让大家共同感受“德孝之源· 福地九嶷”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朴素之中见芳华”的艺术魅力。

  

 

  

 

  组图10:笔者设计和收集整理的部分九疑山古民居文化符号(元素)

  结语:伟大的哲学先贤黑格尔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凝固的历史。古民居作为历史文化建筑,记录了一个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与发展历程,是过去几代甚至几十代先人物质文明、精神价值与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传承和发扬优秀建筑文化,是还复和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最给力、最有效的方式。如今,正值国家“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收集整理本土建筑文化元素(符号),挽救濒危的乡土文明,重构具有一定规模与丰度的建筑文化(资源)体系,将其转化成知识产权品牌和建筑工业产品,再进一步融合和运用到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特色古村镇重塑、“美丽乡村”的提升改造中去;对厘清“九疑山”、“舜文化”的历史文化脉络,提升本区域的文化旅游品质,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附图11:“乡村振兴”路在远方(摄于下灌古街)

                                                                                                                                                                              

作者:童一飞

编辑:何从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宁远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