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嘉庆年间的《九疑山志》里有一诗曰:“长腰小鼓合笙簧,黄蜡梳头竹板装,虞帝祠前歌舞罢,口中犹自唱盘王。”说的是九疑山的瑶族人民在祭舜时,腰挎长鼓、身着盛妆,在跳完祭舜的祭祀乐舞后,口中还唱颂其先祖盘王的情形。也就是说:二百多年前,九疑山的瑶族人会借参与祭舜典礼之机悼念其本民族祖先盘王。那么,九疑瑶人在本地有祭祀自己先祖的场所吗?他们的祭祖方式是否被官方所认同呢?笔者长期带着这个疑问对九疑山瑶族祭祀文化进行过研究,近期有了重大发现。
(一)隐没在荆棘丛中的盘王(皇)古庙
2017年9月的一天,笔者下乡考察舜文化古遗迹,在路过九疑山盘洞口村时,对一栋多半坍塌又被两株苍天古树半包圈的土木建筑产生了兴趣。于是,便走近了这座建筑一探究竟。想不到的是,竟然遇到古迹并有了重大发现——已在县志中消失上百年的“盘王庙”竟在这个地方复现于世!(见组图1)以下就是本人发现这座瑶族古庙的全过程。

组图1:盘洞口村前的盘王庙残址(左图为侧面,右图为正面)
远观这座残建,是一栋座北朝南并已倒掉了大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两层土木楼。而近看它时,却发现是由一座砖木结构的房屋、一栋土木楼和一座窄逼的砖瓦小屋组成的建筑群落,总面积约200平米左右。但奇怪的是:应该坚固的砖木屋已倒塌,周围荆棘丛生;而与之相连的土木屋却顽强屹立!笔者拨开了面前一人多高的蒿草,依稀看到在土木楼正前方有两面呈直角的青砖残墙,在残高约1.8米的砖墙上疑似镶有数块碑石;于是顾不得荆棘羁绊和蚊虫叮咬,只身钻到了里面,随即看到一副垮塌破坏的木屋梁架斜压在镶有石碑的墙上。砖墙上的七块碑石清晰可见。经仔细辩认,它们分别是:雍正二年(1724年)、嘉庆八年(1803年)、道光二十八年(1847年)、同治年间(年份不详,共三方)及光绪八年(1882年)刻立的。其中三块可以看到碑名,即雍正二年的《盘皇庙古碑记》、嘉庆八年的《重修盘皇庙碑》(以起始句为碑名)、光绪八年的《盘皇香碑》,其余碑名不详。而观其内容,除道光二十八年的由永州府宁远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五次(正七品官员)文ΟΟ刻立的碑文为禁匪揖盗的令行禁止文件外,其它都是记载建庙、修庙的功德碑。光绪八年的碑文最有意思,内容如下:“闻之盘皇即盘古氏。以其开天辟地也,故从而祀之…塑盘皇之像,瑶家为甚,他境不闻焉!顾其名思其意,或者...瑶家因祀之,以为神耶!不然,胡为生于何时?...素称灵显。置祝侍香 逐年所需入家,神灵有托而锡福三疆!”。释其大意是:盘古氏是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而瑶人祀之最甚。今置祝侍香,愿其神灵保佑我辈家丰用足,赐福三疆。碑文显然是以汉人的口吻为瑶人写的,并以大量篇幅记载了李、郑、邓、邱、周、伍、刘、黄、杨、赵、古、盘、䂙等十余姓九疑山乡民(有瑶姓,也有汉姓,其中赵、邓、盘等姓为典型瑶姓)共同捐献银田建设盘皇(王)庙的史实;其它碑刻也大致如此(见附图2)。据此,笔者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祠庙至少在清代早期就已经是瑶、汉两族人民共建甚至共用的尊祖祠堂了!只是比明代修建的九疑山舜帝陵要晚一些。

组图2:雍正二年的《盘王庙碑》(左)和光绪八年的《盘皇香碑》(右)
(二)历代地方志书中的盘王古祀
从目前可见的碑刻来看,这个祠庙至少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而根据这些碑刻传递出来的信息,我们可以基本判定:在整个清王朝全盛期至衰败期(雍正至光绪年间)的160年时间里,这里曾是九疑山瑶汉同胞共同供奉香火不断、重修侍祭不迭的祭祖圣地。那么,在自古以来就十分崇敬并隆重祭祀主体民族汉族之始祖舜帝的九疑山,怎么会有与之并存几百年的另一异族祖先祭祀?地方志又是怎样看待和记述这个事情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专程到有关部门查阅了相关史料:清末的《永州府志》、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嘉庆丙寅年(1806年)和2005年编写的《九疑山志》,以及乾隆癸酉年(1753年)、隆嘉庆辛未壬申年(1811—1812年)、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和1993、2010年编写的《宁远县志》。在这些详实而繁复的史料中,绝大部分记载的是明、清、民国有关舜帝祭祀的古艺文、实物和风俗;仅有乾隆癸酉年钟人文编撰的《宁远县志》有“盘古庙在䂙家山”和1993年《宁远县志》及2005年版的《九疑山志》中关于“盘王庙在盘洞口村,奉祀瑶族始祖盘王,今无存”的两种简单记述(见组图3),这两本志书应指的是同一处盘王(古)庙无疑。显然,在四百多年前至共和国建国年之间三百多年地方编修的史志中,府、县两级的官方是不太重视这个供奉少数民族祖先的祠庙的。以致于编修现代地方志也误以为它已不存在了!而事实上,盘王庙虽然已破败,但一息尚存,只是被隐没在了九疑山孤村旁边的荆棘丛中而已!

组图3:乾隆年间宁远县志(左)和2005年《九疑山志》对盘王庙的记载(右)
(三)一座弥足珍贵的古建筑群
综上情况,笔者认为:九疑山盘王庙的发(复)现,于当今九疑山的考古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瑶苗畲各族文化的溯源与传承由此显现。我们知道: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盘王就是盘瓠,亦是瑶族、苗族和畲族人民共同的始祖,在这些民族的某些分支群落的传说故事中,跟汉文化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同属一人,只是文化传说和背景侧重上稍有不同(如瑶族的创世起源说提到:其祖先就是从裂开的大山中出世的),但实际上应是不同的二者。《搜神记》、《后汉书·南蛮传》里说:在远古时代,平王与高王发生战争,平王悬赏能斩下高王之首级者,就将公主嫁给他。当时平王麾下有一龙犬,“其毛五采,名曰盘瓠”。盘瓠勇敢且有智谋,竟咬下高王首级而归。“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自施法术,变身成人,与公主婚配后,退避于崇山峻岭之间,繁衍生息,滋蔓不迭,他们的后代自此“号曰蛮夷”。这个故事在我国南方嫡系瑶、苗、畲等民族中广为流传,他们均将盘瓠尊奉为盘王;此后也在整个华夏大地上流传开来。以致于“盘瓠”音转为“盘古”,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并在民间部分区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和认同。而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九疑山地区得到了充分体现,光绪八年的《盘皇香碑》就是见证这一演变历程的重要实证。
2、这是国内硕果仅存的瑶文化古迹之一。通过查阅资料,笔者知道:国内现存的供奉盘王(古)或盘瓠的文物级古建筑已很少见(见组图4),它们分别是:①湖南资兴市碑记乡茶坪村盘王庙。土木结构,总面积300平米。史料记载始建于1795年,至今基本保存完好,2003年被湖南省政府定为首批文物保护项目。②湖南江华县盘王殿。县内原有的多座盘王庙皆已毁殁,该县于1995年在县城设计重建了盘王殿,但实为现代仿古建筑。③广东花都狮岭镇振兴村盘古皇庙。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修建,现存的神坛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建,现为广东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旅游点。④广东连南县涡水乡盘王古庙。是瑶族人迁徒到连南后最初的定居祖寨地的宗庙,相传建于1300多年前(未见古碑刻等文物,可采信度不高),是追溯瑶家历史、祭祖祈祷的瑶文化宝地。这些盘王庙中仅有湖南资兴市碑记乡盘王庙较完整地保持了原貌,且与我九疑山盘王庙史志记录年代相近,而九疑山盘王庙实际始建年代比其更早,也比花都盘古皇庙、江华盘王殿更古;主要是因为它有古碑和古(残)建筑等保留了历史本真性的“硬”文物。因此,九疑山盘王庙很可能是这些存世盘王庙中最古、最实者!

组图4:资兴市的盘王庙(左)广东花都狮岭镇的盘古皇庙(中左)
江华县的盘王殿(中右)广东连南的盘王庙(右)
3、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追踪探秘的课题。一是“䂙”姓之谜。现在的九疑山瑶族乡已经没有这个姓氏的人口。当我们翻阅《辞海》和现代字典,甚至查遍“无字不搜”的《康熙字典》,也查不到这个字和姓氏!仅在搜遍互联网后得到“拼音dui,古地名用字”的简单解释。但是,在光绪八年的《盘皇香碑》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名为“䂙大用”、“䂙金旺”等数个䂙姓的捐款人(附图5)。这个事实说明:在二百多年前,这个看似简单却生僻无比的字竟同时以姓氏和地名的形式出现在九疑山(见组图3),并至少持续使用了一百多年(至光绪末年)甚至更长时间。那么,这个在中华百家姓中都很难查到的姓到底是怎么来到九疑山的呢?盘洞口村的䂙姓村民是哪个民族?他们是九疑山的原住民吗?这个姓氏族群因什么原因在这里演变了几百年后又消失了呢?…这个充满迷雾的汉字和这姓族人将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将是下一个值得我们深究和探寻的课题。二是瑶族祭祖尊神文化演变之谜。即九疑山瑶族人的祭祖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笔者在查阅各时期的地方志中发现:明万历二十四年和清康熙二年的《九疑山志》中均记载了“武婆圣母庙在三盘洞内,岁秋瑶人祭赛,击土鼓、吹舍笙,跳踏以祈神喜”的史实。而清嘉庆年丙寅年的《九疑山志》记载:“三盘洞,去故舜祠三十里,平地瑶居之,以耕种为业”。2005年的《九疑山志》又载:“武婆圣母庙,在三盘洞。瑶民跳踏祭神之庙,今不存”。从这些志书上推断:三盘洞很可能包括当今盘洞口村,或在盘洞口附近;四百多年前的三盘洞和二百多年前的䂙家山都是当今盘洞口村的前身。也就是说,该村自古以来就是“一地三名”;所谓“三盘洞”就是“盘婆、盘皇、盘王”的三盘洞矣!而以上几句横跨四百多年历史的文字,恰恰揭示了九疑山瑶族对始祖和神灵的崇拜由武婆圣母过渡到清早期(或更早)的盘皇(王)崇拜,到了清代中后期,又逐渐演变成盘皇与盘王于一身崇拜的变迁史和该部分瑶民由“过山瑶”变成“平地瑶”的过程。那么,在这数百年间,盘洞口这个瑶族聚落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导致了这种演变?这又是我们下一步应深刻探究的问题。三是隐藏在残址断垣之下的秘密。由于笔者在现场考察的时间和采集的信息有限,很难窥探盘王庙残址全貌。但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情况分析:如果对这个残址进行发掘和清理,在祠堂另两面已倒塌的墙壁下,以及祠堂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浅表地下,可能还埋藏有更重要的历史信息!因为,根据对雍正二年盘皇庙碑文的判读,刻立此碑的那年还不是鼎建盘王庙的初始年份。该庙的始建年代有可能比雍正朝早,可能要上溯到康熙朝或更早一些。那么,在明代就有的武婆圣母庙,与后来建立的以父系始祖崇拜为核心的盘王庙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是否同时存在?亦或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如此种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实地考证和研究,才能最终得出答案...(待续)

图5:刻在光绪八年《盘皇香碑》上的千古迷字—“䂙”。本稿撰成于2017.9.13
作者:童一飞
编辑:何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