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福建土楼的遗族近亲

作者:童一飞 编辑:何从芳 2016-12-16 10:31:51
—分享—

  今年金秋的一个周末,我和朋友去水市镇郊游,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依山面水的大型土楼古民居聚落—冬瓜冲村“檐楼”群。

  (一)发 现

  当时,我们开车在水市镇的乡间公路上,往鲁塘方向徐徐而行。一路上看着山峦叠翠、潺潺流水的美景,大家的心情愜意悠然。我还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来,心中似乎有种莫名的兴奋。当小车转过九疑河边的一道水湾,进入一条笔直的公路时,朋友忽然发出一阵惊呼,触动了我的神经。

  “哇塞,福建土楼,福建土楼!这里有福建土楼耶!”。

  图1:冬瓜冲“檐楼”群全貌

  我立即顺着朋友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右前方果然有一群排列整齐、屋形高大、黄墙青瓦、与福建土楼相似的古村落映入我的眼帘(见附图1)。

  我探寻中国古建筑文化多年,虽然没有去过福建,但对闻名遐迩的福建土楼还是有些了解:福建土楼有上千年历史,是客家人的传统民居建筑,广泛分布在闽中西南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有龙岩、华安、永定、南靖、漳州、平和、漳浦和泉州土楼。得益于福建省政府对古建筑文化的高度重视,福建土楼先后被申报为省级、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前些年已成功跻身于“世界遗产名录”。永定—南靖地区的土楼还被成功地开发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受到世界瞩目(见附图2)。

  图2:福建永定土楼俯瞰全景

  看到本地也有与“世界名楼”相提并论的古村,怎能不心动?想到宁远也有如此高端的历史文化资源,怎能不去探寻?于是,我们放慢车速,仔细观察起这个不一般的村落来。只见此村座西朝东,靠山面水,沿着缓缓的向阳山坡,很有层次地在山脚分列成四、五排。总占地面积约有一百三十亩左右的二、三十座十余米高、大小不一的黄色土木建筑群,整体布局遴次栉比、厚重墩实、蔚为壮观,给人的初步印象和视觉冲击力一点也不逊色于福建永定土楼,似乎是从那边搬过来的缩小复制版一样。唯一与之不同的是,我们眼前的这些房子都是方方正正、中规中矩的,而福建永定土楼却是有方有圆、平地砌筑。

  (二)探 秘

  那么,它与福建土楼还有什么差别呢?

  好奇心驱使我们把车开到了该村村口,一起进到村里去探个究竟!

  我们刚进村,就遇上了正送扶贫工作队出村的村会计李明生(问询得知)。我们向他说明了来意。李会计当即表示欢迎,并兴致勃勃地把我们领进了村子,熟门熟路地讲解起村庄的历史来。

  原来,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批被这个“魅力村庄”吸引的客人了!

  李会计告诉我们,本村是水市镇冬瓜冲行政村的中心村。全村290人,绝大部分姓李。其开宗鼻祖李德群(公),于清朝同治年间(1861—1874)从江西瑞川县石围子村千里跋涉而来。因见此地山川秀美、土地肥沃,遂落户于此,娶妻生子(六),恭耕劳作,瓜瓞绵延百余年,繁衍至今已逾2000人规模(支脉皆散聚居于周边村落)。因本村为始祖开基宝地,祖宗遗训后人不得轻动,故而较好地保持了原貌。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土楼,李氏族人皆称之为“檐楼”房子,大多数为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所建。

  “可惜,见证我们村历史的光绪年间(1875-1908)的石碑,都被压在前些年倒塌的祠堂土墙下面了,不然,碑文上讲得很清楚!”李会计的言语间略带着些怆然。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离村口三十步开外有一座倒塌一半,仅余一间嵌有大门的残墙和半边侧房的大土坯房(见附图3)。从残存地基来看,原房应有二百多平方米的面积。这让我顿时感到一阵惊奇——土木结构的祠堂!我第一次听说,也是第一次看到。近年来,我考察过的九嶷山及周边各县的明、清宗祠已不下百座,无一不是砖木结构的,这种土木宗祠确实第一次见到!因此,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座土木结构祠堂不要说在宁远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全永州,或许全湖南也难寻到第二座了!

  图3:冬瓜冲李氏土木宗祠遗址

  接着,李会计又带我们来到一处宽阔的土坯残址前。

  “这里曾是我们村最大的檐楼房子。建于民国,比祠堂稍晚。听老一辈人说,这栋大檐楼里最多时住过十几户、百把人!”。他生怕我们理解不清楚,还让我们跟随他绕到了村庄后面的半山腰,俯瞰这栋已大半坍塌的残楼。在山上,我们清晰地分辨出其宠大的体量:其正面宽约四、五十米、进深二十米,上下足有三层,总占地面积约八、九百平方米,估计其完好时总建筑面积应有二千平方米左右;是一座三厅六道、含大小室数十间、“制若明堂”式的连栋土木大屋(见附图4)。可以想见,这栋土楼在李氏一族全盛时期,那种人丁兴旺、热闹非凡的景象是何等壮观!我不由大声感叹:近百年前,单凭人力在如此偏远之地凿山开地、夯土为墙,能把土木建筑建到如此规模,除了福建土楼的建造者,也就只有我们这位李会计的先人能够做得到了!

  图4:冬瓜冲村最大的土木大屋(左为倒塌部分,右为仍在使用部分)

  “那你们为什么把自己的屋子叫檐楼房呢?”我的朋友终于提出了进村考察的第一个问题。李会计笑了笑答道:“这些房子左右两边和后面都有木头挑梁和走廊檐道,我们平时在上面晾晒包谷、红薯等粮食和衣物,以免受山里的野猪、猴子等野兽的袭扰,当然就叫檐楼房子了!”。在他的指引下,我们仔细观察,确实发现该村的土楼不论大小,都有在二楼或更高的位置开耳门、出挑梁,建木质走廊的现象。所以,族人把自己的土楼叫“檐楼”房子也就不奇怪了。而且,经我进一步观察分析,这种外形是与福建土楼区别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因为福建土楼基本上都是把木质挑梁和走廊修筑在向内的天井中的。由此看来,李氏一族对传统土楼的简单改造,彰显的不仅是小小的创意,还是一种大大的生活智慧!

  接下来,我们又跟随李会计走马观花式地看了其他“檐楼”。 参观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冬瓜冲村还有三个令人称奇的特点:

  一是建筑工艺高超。全村的建筑完全由土木结构筑成,具有很好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比九嶷山瑶族乡的牛亚岭瑶寨(土木建筑群,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49-1860,省保单位)体量大得多。且建筑地基都是用石灰和小卵石搅拌而成的混合物凝结而成,整体规整而结实,几乎看不到一块条石或青砖。而地面部分的土楼都面阔方正,墙体厚度50-60公分,大部为传统的“金包银”法式修筑。即用黄粘土和碎石子作料,以杉木或竹杆为骨筋和梁架,用夹板舂筑成高墙;而后上房梁,并覆盖悬山式的青瓦屋顶而成。这种形制与我们通常看到的“青墙银边青瓦、硬山马头墙”式的清代民居,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不仅其坚固程度毫不逊色,而且房屋的通风采光和居住舒适性也互相兼顾、恰到好处。

  二是布局设计合理。就整体而言,全村檐楼皆沿山坡拾级而上,纵横层叠,排列有序。村中道路宽阔平直,且大多有碎石护坡。每隔两栋檐楼,就有一个纵行通道通往上一排檐楼。纵道边有排水沟,既有效解决了村内交通,也兼顾了村庄的排水和防洪需要,足见当时规划设计者的匠心。就建筑单体而言,檐楼大致可分成大、中、小三类。大的占地五百平米以上。最大的一栋位于残存宗祠的右后方,大半已倒塌,但形制仍清晰可见,残存的40%仍在使用当中,若有意恢复原貌应不成问题。中型檐楼占地面积在200—300平方米之间(见附图5),浑厚结实,屋型独立,正面宽二十多米,进深约十米;多为中轴对称的一进堂二层九间至十二间的形制,从正门和南北两面侧门皆可入屋。上二楼须从正堂尽头登梯,二楼地板全是在碗口粗细的杉木横梁上铺制的结实木板,既使数人在上面行走、跳跃,也毫无摇晃、震落之感。一户大致能容纳一、二十人居住。而小型檐楼则占地100—150平方米(见附图6),皆为独栋式,形制与中型檐楼相近,似乎是中型檐楼的2/3至1/2比例的缩小版本,在全村民居中占约40%。各种“檐楼”简直就是土木建筑向砖木建筑进化的“活化石”。

  图5:中型檐楼的正面 图6:小型檐楼的正面

  三是功能特色突出。冬瓜冲村的每栋土楼看似简约粗陋,其实并不简单,它似乎还结合了广东开平“碉楼”(全国文保单位)的特点。完全可以说,是缺乏青砖和水泥粘合剂的地区把土木潜能发挥到极致的杰出代表。其一,在全村的所有建筑没有一座像福建土楼那样设计过天井的,但每座檐楼都大窗高开、两面通透,居住其中,冬暖夏凉,基本不受南方阴暗潮湿的环境负累。其二,建筑巧妙地运用了木质梁架。每栋建筑除了用厚实的夯土墙作承力框架外,还用了大量的杉木和板材构建内外储物架、走廊、披檐。当你登上房屋第二层细品屋顶时,往往还可以看到头顶还有一层密实的梁架构筑的架空层;如果在上面搭上些木板,便可以改造成第三层楼房,从而拓展成住人或储物的房间(见附图7)。颇有些现代建筑“复式楼”的设计理念!

  图7:檐楼的内部设计及使用状况

  (三)思 索

  时间过得很快,两个多小时的参观结束了。当太阳西斜,李会计送我们出村的那一刻,我再次回眸遥望,只见夕阳映照下,冬瓜冲村口一座巍峨雄健的西洋别墅正拔地而起,而其后面的土建“檐楼”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归途中,我陷入了沉思:土楼,一个离我们既远又近的名词,一种记录先人生活历史与优秀建筑文化的实物;它曾广泛存在于九嶷山周边的山区村落,但大多毁殁不存;即便偶有幸存者,无论其建筑工艺水平、规模与丰度,完整性和唯一性,都不能与冬瓜冲檐楼相比。因此,这个“檐楼”群的保留、修复和利用价值不言而喻!如今,她的近亲—福建土楼已冲破樊篱,走向世界;而冬瓜冲却仍似藏在深山的璞玉,不被外人所识,着实令人扼腕!在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开发,神州大地尽吹“全域旅游”东风的当下,面对这么完整、优质且重要的文化资源,我们是任由西方建筑风潮将其冲垮,坐观其毁殁消亡?还是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大力推动对她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发展?我想,每一个明智的九嶷儿女,都应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并付诸以实际行动!

  于是,我回到了家,拿起了笔……

  注:据笔者查阅到的最新资料显示,在我国民国以前的大规模土楼建筑中,除福建土楼外,还有2007年新发现的、有“浙江永定土楼”之称的泰顺县交垟“曾氏土楼”,占地面积仅625平方米,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曾氏土楼的规模和丰度远没有我冬瓜冲村大(经再次实地考察,笔者沿冬瓜冲村前的九嶷河溯流而上,发现河两岸还散落了部分中小型檐楼,如果全算上,或许还真的不亚于福建永定实佳地区的土楼群规模)。如果能原样修复冬瓜冲村最大的那栋檐楼,将大大超过“曾氏土楼”。因此,宁远县完全可以依此启动对冬瓜冲“檐楼”群的保护、研究工作,并为其申报省保、国保单位,以保全九嶷山这条优质的历史文化血脉!为丰富“舜文化”实物样本,发展乡村旅游储备资源,提供动力。

  泰顺县交垟“曾氏土楼”

 

作者:童一飞

编辑:何从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宁远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