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句很精彩的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意思是说:真心相爱的人儿即使天各一方,也会恨不得身上长出五彩凤凰的双翅,飞到爱人身边相守;彼此心意如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而在笔者看来,用这句诗来比喻北京颐和园廊枋彩绘与相隔数千里外的九嶷山古民居壁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近年来,笔者在以九嶷山为中心的南方古民居探究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绘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屋檐壁画。这些壁画与明清时期兴起的苏式彩绘基本同代,许多题材与我国顶尖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内的廊枋苏式彩画相同,都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和故事四类。其中,以人物故事最引人入胜。这两种地域类型的壁画形成了天南地北、心有灵犀的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奇葩,令人叹为观止……
一、 上溯远古的帝妃故事
实例1:五老观图
颐和圆长廊彩画—五老观图与相同题材的九嶷山上宜骆家民居壁画
相传,在上古时代,尧帝率领舜等人登首山,观河渚,设坛拜神。看到有五位皓首童颜的老者,正在山上的树林中观看一张河图。众人十分好奇,便凑上前去驻足观看。老者们边观图边说道:“这张河图会告诉未来的帝王如何顺应天时,如何思考,如何谋略,将是未来帝王受命于天的祥瑞征兆。”顷刻间,一匹龙马口含一张白玉赤字的河图,从河中跃然而出。龙马高声叫道:“重瞳子舜能看懂此图。”河边的五位老者瞬间即化为流星,飞上天空,进入了昂宿星座;而龙马留下河图后,重新隐身于河中。尧、舜等人再上前观看龙马留下的河图,舜立刻看出图上所画的是神秘的形象图以及有关天地人的事理、尧帝大喜,向群臣道:“今朝天降祥瑞,龙马显灵,天地献密,这是舜得天明的征兆,是上天在召唤舜接我的班呢!”于是他就将王位禅让给了舜。从此,舜和大臣们经常在首山的树林中,观看河图,商讨管理部落联盟的良策,那幅河图演变成了先天八卦图(另一传说先天八卦图是由古伏羲氏所制)。人们将此故事看成是贤明的君王受命于天的祥瑞象征,此题材的绘画在古代也通常出现在一些古代器物和民间年画中。
实例2:娥皇女英
颐和圆长廊彩画—娥皇女英与相同题材的九嶷山舜帝陵照壁壁画
娥皇女英,又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成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崩于苍梧。二妃往寻,走到云梦泽(今洞庭湖)时,得知舜帝已殁,葬在九嶷山下,二人遂抱竹痛哭九天九夜,泪尽而死,所抱之竹从此身染泪斑,永世不消,后人称之为“湘妃竹”。
二、歌圣诵贤的名人佳话
实例3:敦颐爱莲
颐和园长廊彩画敦颐爱莲与同题材的九嶷山东安头翰林祠屋檐壁画
两幅画说的都是周敦颐爱莲的故事。周敦颐,字茂叔,生于北宋中叶,曾为朝廷命官。他不畏权贵,办案公正,深得百姓拥戴。敦颐因为勤于政务,积劳成积。晚年辞官还乡,在庐山莲花峰下养病。他在住所的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炎炎盛夏之际,他常常坐卧于池畔,品味荷叶的缕缕清香,观赏随风摇曳的荷叶。莲花的高洁,正是周敦颐秉直不阿的性格、宁折不弯的风骨写照。其名篇《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其章其句,因人名传,是被千古传颂的廉文佳作。
实例4:羲之爱鹅
颐和圆佛香阁长廊彩画—羲之爱鹅与相同题材的九嶷山西湾村民居照壁壁画
羲之爱鹅的故事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一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好鹅。王羲之听说了,就邀了朋友前去观赏。老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款待他,王羲之一到,见鹅已死,感叹而归。又山阴县玉皇观有个老道士,希望得到一本王羲之手书的《黄庭经》,他得悉王羲之爱鹅,遂精心调养一批良种白鹅,每日於王羲之与友人郊游处放养。王羲之终於“偶然”碰见了这群白鹅,十分惊喜,便想要买下白鹅,道士说:“你只要给我写一篇《黄庭经》,我就将这些鹅悉数相赠。”王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欢喜异常。后人便将《黄庭经》称作《换鹅帖》。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雅士“四爱”。“四爱”的题材也常出现在明清以至民国的瓷器和绘画中,以表现文人风雅清逸,迥出尘俗的超然情志。
三、厚积流光的小说秩事
实例5:三顾茅庐
颐和圆彩画长廊彩画-三顾茅庐与相同题材的九嶷山中和镇陈家洞村民居壁画
故事说的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的片断: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投靠刘表。此间,一位叫徐庶的谋士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何时回来。刘备只好回去。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再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听后非常佩服,便请他出山相助。诸葛亮见刘备心诚,答应相佐,并对复兴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宏图霸业。
实例6:穆桂英挂帅
颐和圆彩画长廊彩画-穆桂英挂帅与题材相同的九嶷山路亭村古宗祠壁画
两幅壁画皆取自于民俗演义小说《杨门女将》,说的是:北宋年间,宋辽征战,杨家将奉旨统领宋军保家卫国。杨六郎、柴郡主之子杨宗保为得宝物降龙木前去穆柯寨,与代父出征的穆桂英狭路相逢。桂英对宗保一见倾心,她斗智斗勇,故意百般刁难,使宗保大伤脑筋。但几个回合下来,机智勇敢、纯真善良、敢爱敢恨的穆桂英渐渐地走进了宗保的心,两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成婚。边疆战事吃紧,六郎被陷敌营,多亏穆桂英用计相救,转危为安。六郎决定让穆桂英挂帅统领三军,众将领却不以为然,此时佘太君从孙媳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她力排众议支持六郎的决定。佘太君让穆桂英跟宋军将领们展开较量,桂英沉着应战,战胜了众将,掌管了元帅大印。穆桂英率宋军大破天门阵,战胜了辽军,为两国百姓赢得了和平。也让穆桂英这位巾帼英雄百世传扬。
四、引人入胜的神话传说
实例7:老子出关
颐和圆长廊彩画—老子出关与题材相同的九嶷山上宜骆家民居壁画
老子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他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想离开故土,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要出关去云游,觉得很可惜,就想方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派人在老子云游的路上作导引,让老子在函谷关多作停留,乘着这个机会,尹喜拜会了老子并对他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大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下来。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尹喜从老子的著作中悟得真谛,后来弃官追随老子修道,也成了长生不老的神仙。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实例8:烂斧柯
颐和圆彩画长廊彩画-烂斧柯与相同题材的九嶷山岭头村民居壁画
这是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里的故事。说的是东阳有一个叫王质的人,一天去山中砍柴,迷失了路途。当他来到一个山坳处,忽然发现一个石洞。他在山洞里不知走了多少路,拐过多少弯,眼前豁然一亮,只见几个人正在下棋和说笑。王质平时也喜爱下棋,他就放下柴担,将斧子随手砍在一株树上,饶有兴趣地看两个人对奕。其中一道童从怀中取出一颗枣仁似地东西送给他,叫他含在嘴里咽汁。王质接过枣仁放在口中站在旁边观棋。不多久,棋下完了。下棋人对王质说:"你已来了很久,可以回家了。"王质便准备回家,当他去拿斧子时,发现斧头深深地嵌在树干之中,斧柄已经腐烂了,他只好在下棋人的指点下空手下了山。不想当他到达山下,却已是时过境迁的数百年之后了。后人遂以"柯烂"喻时间久远,亦称"烂斧柯";也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典故的由来。
五、崇儒重教的奇闻趣谈
实例9:诗仙受宠
颐和圆长廊彩画—诗仙受宠与相同题材的九嶷山大阳洞村民居壁画
故事说的是天宝初年(公元742年),李白被推荐入朝为官。但他对操弄官场政治的奸相和阿謏奉承皇帝的宦官非常厌恶。一日,有渤海国使送国书入朝,玄宗敕宣朝中群臣拆开番书,见文字非草非隶非篆,竟然无人能识。玄宗大怒,喝骂朝臣:"满朝文武,竟无一个饱学之士与朕分忧。此书识不得,将如何回答发落番使,反被番邦耻笑我朝无人,来侵边界!",诸官皆默默无言。幸有某大臣想到李白生于北国,博学多能,必可辨识番书,便于驾前保奏李白入朝,玄宗准奏。李白奉诏入廷之际,正值酒醉。但他见到番书仍能口翻直译,宣诵如流。玄宗大悦,遂令李白草一副诏,回复番使。李白乘着酒性,欲借此机会奚落奸相杨国忠和宦官高力士。即奏请皇帝,要杨国忠捧砚磨墨,高力士脱靴结袜,他才能意气自豪,举笔草诏,不辱君命。天子用人之际,恐拂其意,只得传旨,教杨国忠捧砚,高力士脱靴。杨国忠、高力士皆为当时皇帝身边宠臣。他们心里虽十分不愿,却不敢违逆君命,只得照办。李白得意,手不停挥,文不加点,须臾便草就字画齐整、毫无差落的吓蛮书。李白诵之,声韵铿锵,番使闻之面如土色,不敢则声,山呼拜舞而辞朝。此后即写来降表,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天子因此大喜,钦命李白入奉宫中待诏翰林。
实例10:五子登科
颐和圆长廊彩画—五子登科与题材相同的九嶷山上宜骆家民居壁画
这是一个带有伦理说教色彩的故事。民间传说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有个叫窦禹钧的人,家境殷实,却无恶不作,直到三十岁,还无子嗣。有一天晚上他的父亲托梦给他:“你心术不正,多行不义,如不重新做人,恐怕一辈子都没有儿子。”从此窦禹钧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周济贫苦,广兴义学,终于扭转了人们的印象,也接连生了五个儿子。他加倍行善,以身作则,五个儿子后来都出人头地,高中进士。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来历。这个故事体现了普通民众祈望家族繁衍、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也包含了善恶必报的朴素世界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因渔阳地处燕山一带,所以,窦禹钧又被称为“窦燕山”,童蒙课本《三字经》把这个故事简化成“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实际上,这个故事有真实历史依据。据确切史料载:窦禹钧为唐末五代人,本为诗书世家,教子有方,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都很有出息。其中窦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窦俨也是后晋进士,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窦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窦偁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窦僖是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当时人们美称他们为“窦氏五龙”……
在已采集到的九嶷山古民居壁画中,笔者共发现了30幅与颐和园故事彩绘相同的实例(约为颐和园彩绘故事的十分之一,还有大量题材相同的故事山水壁画不计,如包括未发现的还会更多)。限于文章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留待今后慢慢介绍与赏析。
透过九嶷山古民居壁画与北京颐和园长廊故事彩绘的比对,我们管窥到了始创于上古时期的“舜文化”在南国圣山——九嶷山渊远流长、久盛不衰的历史;感受到了生生不息、奔涌向前的中华文明脉博。它带着我们缓缓走进舜德文明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自东转北,再从北至南,不断丰富、深化、拓展、播迁的历史轨迹。这段历程波澜壮阔而又寂静无声,博大精深却细腻婉转,神奇瑰丽而朴实无华。时时牵动着笔者的心不断追随它的脚步,去探索、去发现、去揭密。
置身于九嶷山古民居壁画与北京颐和园长廊彩绘两种古典艺术之中,笔者真正感受到了:舜文化原来是鲜“活”的,以廊枋彩绘与屋檐壁画的艺术形式“活”着。不仅活在皇家园林的繁华绚丽当中,也活在名山九嶷的古朴户牖之间。因为都要以唯美的艺术手法表达舜与舜文化引伸的“忠孝仁义理智信”思想,它打通了皇家与庶民之间的通道,让这种宫廷贵胄的文化盛宴飞越千山万水,在南国民居中安家落户、生根发芽,拙壮成长,使中华文明瓜瓞绵延,南北相通,心心相印,绚丽多姿……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明清苏式彩绘艺术早已与颐和园一起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光耀千秋,名满天下;而九嶷山古祠堂民居壁画却仍然藏在深闺,不为人知,还在遭受着风侵雨蚀、人毁蹂躏,静待消亡。同为王榭堂前燕,身世处境大不同。作为“舜文化”的传人,我们理应抓紧时间记录、抢救、恢复和发展九嶷山这特有的古文化艺术,为使其尽快进入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序列而尽心竭力……
作者:童一飞
编辑:何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