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画语说廉政

作者:童一飞 编辑:何从芳 2016-10-09 16:43:19
—分享—

  神奇的九嶷山,被世人称为“舜帝藏精之所,光武中兴之基,濂溪汤沐之乡”,传承舜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崇尚“礼义廉耻”的中华道统代代相传。在这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祠堂、民居中,绘有不少讲品性高洁、颂贤相廉吏、谈廉官拒贿、用典故轶事的壁画。它们历史悠久且数量众多,但因长期“藏于深闺”,遭受人毁、风侵、雨蚀,大多损坏严重,或有幸存者也鲜为外人所知。近年来,笔者利用业余时间到乡下考察,有幸采撷到其中的一些精品,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参透了其中的典故,意识到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实的教育价值,特把它们记录于相机,附诸以文字,择其善者刊出,以期与读者们共享……

图1:东安头翰林祠壁画(工笔重彩)——周敦颐爱莲

  图2:禾亭镇周家宗祠壁画—周敦颐爱莲(白描,绘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

  周敦颐爱莲的故事。周敦颐,字茂叔,生于北宋中叶,曾为朝廷命官。他不畏权贵,办案公正,深得百姓拥戴。敦颐因为勤于政务,积劳成积。晚年辞官还乡,在庐山莲花峰下养病。他在住所的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炎炎盛夏之际,他常常坐卧于池畔,品味荷叶的缕缕清香,观赏随风摇曳的荷叶。莲花的高洁,正是周敦颐秉直不阿的性格、宁折不弯的风骨的写照。其名篇《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其章其句,因人名传,是被千古传颂的廉文佳作。

  

  图3:东安头翰林祠壁画(工笔重彩)——陶渊明爱菊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东晋时期的大诗人。渊明志趣高远,博学善文,娴静少言,不慕荣利。他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热爱大自然。为此,他虽做过一时的小官,但因痛恨官场腐败,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放弃仕途,归隐田园,做起了田园翁。后来,朝廷多次邀请他出山做官,都被拒绝。他与农民同劳动、共交往,熟悉他们的生活、同情他们的疾苦,写下了大量抨击封建社会剥削、追求平等幸福生活的诗句。陶渊明一生爱菊,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咏叹菊花凌霜傲雪、心志高洁的系列诗篇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图4 西湾村古民居壁画(工笔写意)——铁面御史

  北宋的廉吏赵抃。据《宋史·赵抃传》载:赵抃 “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意思是说,赵抃被一位叫曾公亮的官员推任为殿中侍御史(执掌殿廷仪卫及京城的纠察官)后,弹劾权贵,刚直无私,人称其为“铁面御史”。赵抃是北宋时期与包拯齐名的刚正、廉洁官员。之后的历朝历代也对他多有称颂:苏轼在《赵清献公神道碑》这样评价他:“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公铁面御史。”;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称其为“黑王相公,赵清献(皇帝赐予的谥号)”。从此,人们就以他为典范,泛指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公正严明的官员。

  

  图5 路亭村民居门楼壁画—完璧归赵(绘于道光丁未1847年)

  这幅图说的是:战国时期(前403年—前221年)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国君之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后又陪同赵王应秦王之邀赴渑池之会,使赵王免受秦王羞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再将其拜为上卿。赵国老将廉颇认为自己一生征战,立功无数,反不如蔺相如这一靠口舌吃饭的文弱书生。于是多次在言语和行动上故意为难蔺相如。蔺相如为了搞好团结,对廉颇极尽忍让之事,始终不与他发生冲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这样做完全是以国家大局为重,便向蔺负荆请罪。之后,将相二人和解,并齐心辅佐君王,治理国家。这是一幅历史悠久、内涵深刻,宣扬做官要有君子胸怀,须顾全大局、宽以待人、不争功讳过的廉政故事壁画。

  图6 中和镇新彰佳山村清代民居故事壁画——悬鱼亭

  这幅壁画所说的故事典故出自羊续。羊续(公元142-189),字兴祖,东汉时期太(泰)山阳平人。羊续官至太守时,郡丞为了与他联络感情,送给他一条名贵的大活鱼。羊续十分为难,他想,如果不收,有可能扫了郡丞的面子,况且人家也是一片好意;如果收下呢,又怕别人知道后也来效仿。于是他灵机一动,将鱼收下,但是他不吃也不送人,而是将那条鱼“悬于亭”。果然,郡丞认为羊续收下了那条鱼,不久,又送鱼来。羊续便将上次悬挂于庭院中的那条鱼指给郡丞看,以此谢绝了郡丞。郡中官吏惊奇震恐,再也不敢来送礼。百姓争相传颂他的事迹,打心眼里敬佩这位新来的太守。从此羊续就有了“悬鱼太守”的雅号,“悬鱼”便成了为官清廉的典故,常被征引。此壁画就是典型的征引“悬鱼太守”的作品。

  以上这些壁画皆取材于中国古代人物的廉政故事,其图画生动、以典说理、以例呈情、以画育人、娓娓道来,聚焦了老祖宗的廉政智慧,其理性光芒穿透了历史时空。

  鉴古而知今。对古人来说,他们利用壁画继承了 “舜文化”中“廉”字的精髓,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昆学子、志士仁人,使其信守“仁智理信”的大义正统,做“忠孝廉勇”的有道君子;为九嶷山文化始终沿着中华数千年的正统道路前行而不失迷途,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于今人来说,古人曾经钟情的壁画既是九疑山珍贵的乡土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又是我县极具现实意义和可借以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优良教材,应予保护、继承和发扬,更应当充分加以利用,使其突破历史藩篱,焕发新的生机。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现已保留不多的这些廉政壁画实物,让它们搭乘党中央大力推行“从严治党”、致力于建设“廉洁政党”、跨世纪“百年大党”的东风,将虞舜精神、廉政文化发扬光大、泽被后世,是我们这些九嶷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6年10月3日撰)

作者:童一飞

编辑:何从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宁远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