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七十高龄的老人,在舜帝陵内,在宁远文庙里,一幅幅楹联的诵读,一块块石碑的揣摩,那样专注,那样出神。9月23日,在神奇秀美的九嶷山下,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应邀来宁远县采风的中南大学教授、全国楹联协会副会长、舜帝陵正殿楹联作者余德泉先生,余老表示,愿永远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宁远境内的九嶷山是始祖虞舜的藏精之所。九嶷山一带的人感念舜帝为百姓做了很多事,于是在山下为他修陵筑庙。除了美丽的神话传说和舜陵、舜庙外,九嶷山有挺拔雄伟的山峰、郁郁葱葱的林海、千奇百怪的溶洞及汩汩流淌的溪泉。在青山翠树的环抱中,舜帝陵庄重而神秘,在九嶷山舜帝陵正殿有一幅楹联:
事亲孝,待弟仁,耕历陶河,风雨不迷大麓
任贤能,流逆恶,爱民勤政,梧嶷永记南巡
可以说,这幅楹联是对舜帝功德最精炼的概括,这幅楹联的作者就是余德泉先生。

记者:余老,您好!很高兴采访您,我看过您为我们九嶷山舜帝陵撰写的的楹联,您用短短几个字概括了舜帝的生平功德,请问,这是您第几次来宁远呢?
余德泉:这是我第三次来宁远了,第一次好像是在十几年前了,第二次我去过你们宁远文庙,昨天去文庙的时候,我第一眼觉得特别熟悉,我说,这个地方,我来过的。昨天是第二次去宁远文庙了。
记者:您三次来宁远,从第一次到第三次相隔十几年,就这次您所看到的宁远,给您的感觉如何?您觉得有何变化?
余德泉:宁远这些年变化很大,在我印象中,第一次来九嶷山没昨天看到那么大,这次来,感觉舜帝陵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可见宁远县委、县政府对老祖宗留下的道德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九嶷山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记者:正如余老所看到的,近年来,宁远非常重视九嶷山的开发建设以及舜帝陵的修建,2000年,重新修复了舜帝陵;2004年,在陵庙内午门两侧增修了钟楼、鼓楼;2005年,舜帝陵庙再度扩大,单体建筑达21个,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2005、2009年,省人民政府还两次举行了公祭舜帝大典。对于九嶷山的开发建设,请问余老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余德泉:我觉得要保护好九嶷山的典籍文字资料,要打造宁远的文化品牌,要有精品意识。一是要重视景区内楹联、石刻的规范性。舜帝陵、宁远文庙内有些楹联不规范,不合格,应该请专家把把关。新刻的祭文碑不能用电脑里的美术字,还是要请书法家撰写,使其具有文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如果宁远要建碑林,建议把古书中描写舜帝、九嶷山的文字刻出来,这就是宁远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独一无二,人家学不来的。二是要全面清理、保护宁远境内的古代石刻文字。例如玉琯岩,它是九疑山保存摩崖碑刻最多的地方。现存有宋方信孺“九疑山”大字题刻及东汉文学家蔡邕《九疑山碑》等数十方古碑刻,在众多的碑刻中,清光绪年间的蝇头小楷,不仅书法精美,而且刻工极精,为摩崖石刻中所仅有。不过遗憾的是,我发现有的小楷已经开始模糊不清了,所以我建议把九嶷山的碑刻拓下来,翻印成册。拓碑有利于防止风化,这些文字是老祖宗给宁远乃至整个社会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应该加以保护,万一哪一天字迹风化了,我们仍然能在拓纸上面找到原籍加以恢复,让子孙后代都能看到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我建议不仅仅是对玉琯岩,包括九嶷山、文庙,甚至是整个宁远,对于一些重要的碑文都可以拓下来,保护起来。三就是要保护开发好斑竹。如果有条件大规模的种植,从县城到九嶷山,让游客一眼望去,一片竹海,这是非常壮观的,也能很好的宣传推广宁远文化。总之,我们要敬重、保护好传统文化,我们要做传统优秀文化的守护者。
记者:这次是您第三次来宁远,其中两次到过宁远文庙,对于宁远文庙,您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
余德泉:除了之前我提到的,需要把碑文拓下来以外,我发现宁远文庙的楹联太少了,宁远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仅次于山东的孔庙,宁远文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堂,又是古代社会官办的学堂,它是庙学合一的教育机构,是传播儒文化的神圣殿堂,按理说应该要有不少的对联,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很多,我觉得应该多一些名人的对联,要做出宁远的特色来。
记者:说到对联,我想起了我们宁远湾井镇的朵山村,那里收藏了很多农民艺术作品,包括对联和书画,据了解,朵山村2300余人中就有700余人勤练书画,您昨天也参观过朵山村,您觉得我们朵山村的农民艺术展办的怎么样?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余德海:办得很好,很有创意,确实也很不容易,值得推广。我建议可以成立一个农民书画家协会。目前在全国还没有农民书画家协会,朵山村可以作为农民书画的典型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让农民艺术获得长足发展。
记者:谢谢余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您为我们宁远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宁远的文化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参与,十年前您看到的宁远和十年后的宁远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我们相信,等您第四次来宁远,会看到一个更不一样的宁远。祝您身体健康!再见!
链接:
余德泉简介
余德泉,四川省叙永县人,1941年出生于叙永县一农民家庭。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现为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对联研究所所长、中国楹联协会副会长、湖南省对联家协会主席、《对联学刊》主编,他酷爱读书,很早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平生读的第一部书就是《声律启蒙》,至今还能随口背来。196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师从王力、朱德熙等名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长期从事古汉语、古典文学、对联和书法教学。主讲《古代汉语》、《古典文学》、《汉字与书法》等课程。著述有《对联通》等二十余种,达八百多万字。
作者:蒋少军 徐艳
编辑:何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