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才民间故事三题
◇高培才
【作者简介】高培才,男,宁远县清水桥镇人,1937年7月生,大学本科毕业,中学退休教师。至今写作诗词700余首,先后有作品刊登于《永州新报》、《宁远文艺》杂志、《岳麓红枫网》、《洞庭云帆网》等报刊媒介。入选《中国作家大辞典》等典籍。著有《故园寻梦》、《故乡拾韵》等专集。现系永州市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
“凉篷”先生
清水桥,顾名思义,河水清桥梁多。桥有石拱桥、石板桥、单板、双板和多板木桥。舂水源头在清水桥有四条支流,从东西两侧由北而南夹村流经到清二村老街,在汇水氹古汇合。河水涛涛,柳暗花明,古樟苍天,风景十分秀丽。在这秀美的环境里,有一个神奇的去处,叫“凉篷挂伞”。它离清一村头不足两百米,距万家村五百余米。这里有一座石拱桥,桥下常年水花四溅,鸣而有声。它不知何年何月所建,古朴苍劲,灵巧牢固,抗风御洪,完整无缺。桥岸杨槐柳丝。拱桥西头有一棵古树,硕大无比,像一把巨伞,挡阳遮雨,把整个拱桥盖得严严实实。古人就把这棵大古树叫做“凉篷”树,它的真实名字都忘记了。清水桥是北路交通枢纽,从广东连州挑盐谋生的苦命人,川流不息,到了拱桥上,放下沉重的担子,坐在桥两边的石条上,纳凉缓气,又去桥下喝两口带甜味的冷水,顿觉神清气爽,体力恢复,挑起担子赶路。清水桥是二五八集市,赶圩的人来人往,不得停息。每天到了太阳落山晚饭之后,拱桥上、河堤边,坐满了乘凉的人。有的说古道今,有的拉胡琴清唱曲调,三五成群的小孩,围着“凉篷”树叠罗汉、捉迷藏或爬树比赛。传说,由于人多人气旺,那精神精气,全被“凉篷”树吸了去,成了千年妖精,但谁也没有看见树妖是什么样子。
可是,有一天,人们看见一位慈眉善眼的半百老人来到了清水桥。长衫小帽芒鞋,拿着一把雨伞。讲话斯文,出口成章,一肚子的四书五经。他从南方来,想在这里开蒙馆。乡民们不知他的底细,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便知是吃过墨水的人。乡民便在南岳庙墙上挂了一块黑板,摆放了一些桌凳,买了些书本,让他开馆授业。从前教蒙馆,政府不发工资,由学生家里负担。穷人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读?“凉篷”先生就免学费。买不起纸墨笔砚的,先生掏钱买再发给他们。先生教学生,先教做人,再教填红写蒙影识字。劳作课先生用黄泥巴捏泥人和食物示范,再让学生跟着做。从不打骂,善于诱导,效果好,受欢迎。附近村子听了讯,也把孩子送来读书。庙小容纳不了,“凉篷”先生便在附近村子开设分馆,轮流上课。他冬天一身长衫,热天一件短褂,拿一把雨伞,七里八乡,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辛苦,年复一年,谁也数不清教了多少学生,出了多少秀才、举人和进士。就是在家务农的学生也孝风可佳,持家有道。古往今来,宁远北路人才辈出,这与“凉篷”先生的业绩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凉篷”先生会教馆,也会行医。他专给穷人看病,土药蛮灵,药到病除,分文不取。平田村有一个大财主,小气有名,爱贪便宜。他老娘生病,舍不得花大钱请医生,便要“凉篷”先生行个方便。“凉篷”先生蛮古怪,富人家的病不看。大财主舍不得花钱,老娘的病,一拖再拖就拖死了。大财主切齿咬牙,总想找个借口报复他。管家“眨巴眼”知道主人的心思。他眼睛一眨,给主人出了一个鬼主意,他对主人说:“要想置他于死地,除非给他制造一个假罪名。”他附着主人的耳朵,嘀咕了几句,主人大加赞赏,连说了三个“好”字。“眨巴眼”管家带了千两银子,一纸告到县衙,称“凉篷”先生是反满抗清分子,北京菜市口杀脱了的,他潜逃到宁远,此凶不除,后患无穷。县太爷吃惊不小,在他管辖的宁远,竟然有反清余孽,杀,杀!立即派快捕头纠集一班人马火速赶往清水桥抓人。“凉篷”先生好像有预感,上完课便到了“凉篷”树下,快捕们立即扑了上来。此时,乌天黑地,突然一声炸雷,“凉篷”先生不见了,他那把雨伞倒挂在“凉篷”树树丫上。快捕们围着“凉篷”树四下寻找,无影无踪。突然,有一个脑子灵活的快捕大声喊道:“‘凉篷’是妖精,躲进树洞里去了,你们看这树洞好深啊。”快捕头命人找来梯子,上树去将细枝粗干砍落一地,还将主干剐了皮,钉上铜钉,封死树洞,便吆喝而去。过了几天,有人看见“凉篷”树干流出了血。又过了好长好长时间,“凉篷”树主干也不见了。从此,再也无人见过“凉篷”先生。乡民们非常思念,于是,就有了“凉篷挂伞”这个美丽的传说,而且,一代一代传说下去,一直到今天。
崩石岭
小时候,听奶奶讲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崩石岭》的故事最动人了。在清水桥镇兴坝头村的北面五百米的地方,有一座青石岭,叫崩石岭,如今还在。它生得稀奇古怪,像猛兽像魑魅像恶狗,张牙舞爪,气势汹汹,阴森森的,胆小之人不敢进去。大岭前面有一块大坪子,起了一座蛮大的屋,叫肖家大院,一进两横三天井,雕龙画凤。房间二十余间,客厅挺大,古懂摆设应有尽有,显得富丽霸气。这家主人叫肖天虎,家有良田千亩,杉山百座,是远近闻名的豪富,有十几处庄房,请人管山管田管收租。他父母双亡,无亲无故,一人娶了五房亲,养女、长工、看家护院的二十余人。兴许他祖辈做恶太多,天有报应,肖天虎五十来岁了,五个婆娘莫说生男育女,连屁都没放一个。他四处求神拜佛,吃斋尝素,不管用,整天叹气。
管家杨阴,主张他讨第六个,也许老天爷开恩赐个继承人。杨阴买通八字先生给主人看八字。八字先生说:“六合六顺生贵子,讨得讨得。”肖天虎吩咐管家去办。管家疏通媒婆,在县城用重金赎来一个妓女,妓女叫黄花,年纪一十八岁,因家贫养不起,重男轻女,父母一恨心把十岁的她卖到妓院里。黄花年轻风韵,一张小蛋脸很得管家欢喜,每次去县城办事,常到“留春楼”买春,长期的行姦,与黄花变成了知己。多次密谋,黄花嫁给肖天虎,偷偷给管家生得一男半女,夺他肖家的家产,两人一拍即合。在杨管家主持之下,肖家大院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八抬大轿,媒婆护驾,鞭炮声声,吹吹打打,把“新娘”接到肖家,拜堂成亲,大摆宴席,地方名流,县衙官吏,厚礼来贺。这黄花乖巧,百依百顺,弄得肖天虎神魂颠倒。两个月后有喜了,到了十个月便生下一子,鲜嫩肉脸,白白胖胖,哪像肖天虎一脸的横肉,和管家一模一样,简直是一颗印印出来的。黄花生了儿子是新宠,肖天虎言听事从,惹不起哪敢言语?肖天虎戴了一顶绿帽子,浑然不知,声称是老天爷所赐,与儿取名叫天赐。于是大摆酒席七日,又去县里请了戏班子唱了七天七夜的戏。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赐到了三岁,就折磨老子了。白天要肖天虎给他当马骑,旁人不能替代;晚上让老子给他讲古音,夜夜讲,天赐不打瞌睡,苦死了肖天虎。天赐还有个怪毛病,不坐凳板,要坐糯米打的糍粑,坐久了就换一个,天天这样。好在肖家家大业大,不在乎这几个钱。
肖天虎虽有万贯钱财,却像个铁公鸡,一毛不拔。若遇天干年旱,发财的机会到了,高利贷利滚利,弄得穷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挨门乞讨的,残渣剩饭也不给,叫恶狗驱走。对佃户,大斗进小斗出。横行乡里,欺男霸女,无所不作。肖天虎的财富越来越多,恶行越来越大,虽是怨声载道,却也奈何不了。肖天虎的罪孽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便派土地神去明查暗访。土地神变成一个和尚,去肖家化缘,口中念念有词,旁边的人听不懂,半天了,没人理他。和尚见一个三岁男孩坐在粑粑上,糟蹋粮食,说:“行行善,把坐了的粑粑给我,我三天没吃饭了。”“哼!想得美!”肖天虎唤来恶狗,把粑粑丢给狗吃了。“罪过,罪过。”和尚一边走一边说。土地神把看到的听到的如实向玉帝作了汇报,玉皇大帝大怒,派雷神下界,照旨行事:天打五雷轰。
有一天,天气晴朗,长工和养女下地做事去了,家里留一个养女做饭菜。近晌午了,在家的养女淘米做饭。突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一条狗,把放在水缸盖板上的饭勺叨走了,养女边唤边追,一直追去两里地。这时,天昏地暗,风雨大作,几声炸雷,把一座大山石头炸得粉碎,倾泄下来,把整个肖家大院垒得严严实实,肖家大院和肖家人员从此消失了。乡民们拍手称快,长工和养女们各奔东西,自寻生路去了。
打鼓岩的传说
东海龙王的小公主,偷偷地与南海龙王的二公子私定终身,被东海龙王发现了,不遵妇道,违反宫规,决定斩首示众。多亏了龙宫皇太祖奶的力阻,才免一死,发配到宁远北路打鼓岩,面岩思过,并负责看管岩内水闸。打鼓岩很神秘,当地一些胆大的后生,相邀打着火把,走了半天,火把快灭了,也没有找到出口,只好放弃了。传说它与洞庭相通,若遇天旱,便引水解危。打鼓岩的口子不甚宽大,进了深处,十分开阔,像个水晶宫殿,有莲台、桌椅、石床,还有一面大石镜。岩中有石笋石幔,岩壁有鸟兽花虫,八仙飘海,各具形态,各领风骚。水里有鱼虾,游来跳去,十分有味。有这么多的天然美景伴陪,小公主不觉孤单,就收心守责,不再想南海二公子了。
清水桥镇田尾村,有一个专门“请水”的师公,遇到天旱年成,乡民们在无望之际,便请他去打鼓岩“请水”,却也怪,十回有十回的灵验。打鼓岩岩前有一条大水沟,水沟前面五百米处,有一条河,都是由北而南,从老远的深山谷里出来,长流不断,能满足几千亩良田的需求。若旱无雨,源头水断,那就进打鼓岩“请水”。什么叫“请水”?谁也不知道,师公知道,可他从来不与人言。丙申年五月,有二十多天没下一滴雨,沟、河干枯,乡民们敲锣打鼓、杀猪宰鸡,请师公执法“请水”,师公年高九十,是第六代“请水”传承人。这次,他突然有了某些预感,他一而再、再而三叮嘱新来的徒弟,务必留心,若看见岩门口的水草鞋上下跳动,你马上放鞭炮,我们立即从岩里跑出来,不然被水淹死,切记切记!师公“请水”需要时间,过了一会儿水草鞋上下跳动了,徒弟往口袋拿出火种,一不小心掉进水沟里,没法点火,师公没听见鞭炮声不敢离开,这时闸门大开,打鼓岩内涌满了水。师公和乐师寻不到出路,被浸死在岩内。从此,再也没师公“请水”了。
东海龙王知道小公主在打鼓岩无事可做了,便把她接回龙宫。一个未嫁,一个未娶,相苦等着,东海龙王只好把女儿嫁给了南海二公子,成了一家亲,也算是一段佳话。
打鼓岩出了事,连玉皇大帝也知道了,他派天臣下界巡查,若遇天干,打鼓岩乐鼓响,即派雨神施法布雨。五风十雨,白福营一带年年粮食丰收。
过了不知多少年,全中国解放了,党和政府重民生,大兴水利,在上龙盘修了双龙水库,清水桥、柏家坪水流充足,无灾无旱,对打鼓岩的传说,也慢慢的无人提起了。
作者:高培才
编辑:何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