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始祖之一,他创造了辉煌壮丽的中华道德文化;因勤民事“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名扬天下。而四千余年来,全国各地凡舜帝生活、治理或巡视过的地方,都曾用各自的方式祭祀舜帝,追思和怀念这位伟大君王;以彰其与日月同辉的功德,昭示后人见贤思齐、立德立功,以志不朽。其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就是兴建舜文化建筑。中华大地、天南海北就有很多与舜帝有关的古建筑及地标,这是老祖宗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一)古往今来的九类舜文化古建筑地标
1.舜陵也称舜帝陵。始建于夏朝,座落在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舜源峰下,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被历朝官方认可的舜帝陵墓。舜帝陵以九嶷山首峰舜源峰为陵山,将陵庙合为一处。有仪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及东西朝房,祭碑房等建筑群,整个陵寝占地500多亩,其中建筑占地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是全国祭祀舜帝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也是中华数千年来一直被官方祭祀的舜帝“正陵”。(山西运城、浙江上虞虽也有舜帝陵和舜耕公园,但其始建年代皆晚于九嶷山舜陵,也未获历朝官方认可,仅算纪念陵园。见组图1)
组图1:气势恢宏的湖南九疑山舜帝陵(左),朝气蓬勃的浙江舜耕公园(右)
2.舜庙 相传秦汉以前,最早的舜庙建在舜峰之大阳溪畔。秦汉时期,官方始将舜陵和舜庙合祀,并将舜庙迁建于九疑山中的玉琯岩前,之后则一直将这个称谓沿用至今。舜庙历经汉、唐、宋共约1500余年,宋元时期毁殁,仅存遗址。直到2002年被考古发掘,才证实此庙为我中华祭奠舜帝之“最古”的“正庙”,中华舜庙当以此为“宗”矣!现已得到有效保护并改建成“古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全国各地在历史上曾建过无数的舜庙(舜王庙),如:山东济南、诸城,山西运城、洪洞,河北涿鹿,浙江绍兴、上虞等地(见组图2);它们与九疑山舜庙一样,都是舜德文化在中华大地长盛不衰、渊远流长的见证。但尤以舜帝崩葬之所的九疑山麓之宁远、道县、蓝山、零陵所建的舜庙最多、最密集、最久远,据初步考证竞有二十八处之多。
组图2:湖南九疑山舜帝庙(左)河北涿鹿舜庙(中左)
山西洪洞舜庙(中右)浙江绍兴舜庙(右)
3.舜祠 全国各地均有祭祀远古圣贤虞舜的祠堂(见组图3)。山东济南保留较多、较完整。在传说中,济南是舜躬耕之处;历史上曾建有两座舜祠,一座在城南千佛山上(《水经注》有记,始建早于北魏),另一座则在市区中(始建于宋代)。而唐代诗人宋之问(656—712年)作《舜祠》诗曰:“虞帝巡百越,相传葬九疑。精灵游此地,祠树日光辉。禋祭忽群望,丹青图二妃。神来兽率舞,仙去凤还飞。日暝山气落,江空潭霭微。帝乡三万里,乘彼白云归。”所指的却是湖南九疑山中的舜祠。此诗是作者在路过湖南九疑山舜祠(今已毁)时所作。由此可见,泉城济南千佛山舜祠是已知古文献记载最早的舜祠。但据近年的考古发现,九疑山地区曾建有的舜祠数量要远远大于济南;尤其是九疑山附近的蓝山县百叠岭和所城镇,就发现有两处舜祠,但它们却是以“舜帝殿”的名称出现的。
组图3:九疑山百叠岭上的舜祠(舜帝殿,左)济南城内的舜祠(右)
4.舜坛 2003年9月~2004年4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九疑山隔江村山门脚古遗址,考古发掘出了夏代的祭坑,出土了象征权杖的石钺、石镞、石斧等众多文物。证实了远在夏代,九疑山就已经有了祭祀舜陵活动。“山门脚祭祀遗址”就是当时的舜坛,此事件在宁远《九疑山志》中有确切记载。2013年,考古人员又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中,发现并确认了4000年前的祭坛,以及祭祀遗迹。在祭坛周边,还探明有人为挖掘和填埋的“神秘”活祭坑。该遗址于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在江苏无锡距舜柯山五百米远的赤墩里,考古人员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崧泽时期祭坛遗址,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水稻种子等一大批珍贵遗物。据考证,该遗址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按时空顺序推定,这些祭坛存在期都与尧舜所处的时期相同,并在其帝国统治的疆域内;而观其规模和形制,这些祭坛,尤其是神木石峁祭坛也不是一般部落可以兴建和使用的,而是“国家级”的祭坛。因此,我们可以暂且将它们称为“舜坛”(见组图4)。
组图4: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上的祭坛(左),祭坛遗址电脑复原图(右)
5.舜塔 原存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负夏城南二公里的宋家湾河滩处。此塔基高三十公分,在一块五十余平方米的一块大石板上,原为圆柱体石砌结构,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当年舜因家庭所迫第一次离家迁居此地,后人为了纪念舜曾在此创家立业,而建了一座塔,就叫舜塔。此塔建在河中心,每年发洪水时,洪水却劈两边而行,不冲此塔。当地一种传说是此塔基中有一避水珠,把洪水辟为两边而流走。而另一种传说是因舜德感化,水神避而行之。此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四旧”炸毁,至今未修复。
6.舜桥 现可查证到的有两座:一座位于浙江省上虞市的舜耕公园内,有舜耕群雕、大舜庙及舜桥为主要景点,反映舜帝出生于上虞,后因避丹朱于此的历史。舜桥是该园内渲染舜帝以孝为先、勤政为民、辉煌一生的重要文化标志,为近年所建。而另一座则在河北省满城县境内,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4年),长约150步,两旁石栏雕刻精美,当地人称其为方顺桥。传说尧帝当年认为其子丹朱没有接班的能力,于是出来访贤,在这里遇到耕地的舜,看到天色已晚了地还没耕完,舜在做牛的“思想工作”,果然鼓励那牛奋力耕完了地。于是,舜被尧定为自己的接班人,此桥就有了“访舜桥”的名字。再后来,因发音的形变,“访舜桥”演变为“方顺桥”。
组图5:位于河北满城县境内的隋代石桥—访舜桥
7.舜亭 这种舜文化建筑的形制和命名非常灵活而且宽泛,大致以舜井亭、仰舜亭、南风亭、思亲亭等名称出现,遍布大江南北,古今皆有;尤其以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广东、广西境内数量较多,是目前存世并传承舜文化精神最为普遍的建筑(见组图6)。这些古亭的存在,亦是舜帝当年为巩固帝国疆域而建立“四方巡狩”制度(见附注1)的产物,以及他最终禅让南巡后“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的历史印证。
组图6:九嶷山玉琯岩上的南风亭(左)中国南方较常见的石质或砖木屋式南风亭(中)浙江上虞舜耕公园内的舜亭(右)
8.舜柱:相传尧时立木牌于桥边,供人书写諫言;后世因于宮外立木,任人书写政治得失,称为“诽谤之木”。而西汉时期的著作《淮南子.主術》则曰:“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誹謗之木” 。传说与著作虽大同小异,但都很清楚地记述了早期的“舜柱”是尧时立于桥边的木牌和舜时所立的诽谤之木。这种木头后来演化成“华表”,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在北京明清故宫外还能清晰地见到它的身影。而中华大地遗传舜时“诽谤之木”基因最原始、最本真的还是九嶷山舜帝陵中的“图腾九柱”,最早在西汉马王堆汉墓中的古帛书地图中就有标记,如今已恢复并屹立在九嶷山舜帝陵的陵园内(见组图7),是我中华传承舜德文明四千多年生生不息的象征和见证。
组图7:马王堆帛书地图中的舜柱(左)九嶷山舜帝陵中的图腾九柱(中) 北京天安门前的华表(右)
9.舜鼎 明万历二十二年的《宁远县志》“九疑山志卷之三”记载:“舜鼎今在舜陵,大可函牛,百人可移置”。而该鼎是什么材质、铸于何地,有何特点,何时移置于舜帝陵内,何时因何事又消失了?至今也没有找到相关答案,成了九嶷山舜帝陵史上的一桩大迷案。但我们根据这一史实,仍可大致判断:在近五百年前的舜帝陵内,曾置有一口大得可装下祭祀用牛,需要百人以上才可以搬动的巨型大鼎。该鼎不仅体形高大,而且非常沉重(应有八吨以上)。笔者推测,应为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陵时或后任明朝皇帝祭舜时所造并置入,亦或是从更早的玉琯岩舜庙移入该陵的。是明代或更早时期九疑山舜帝陵内的一个重要地标性祭器,而且还是全国祭祀舜帝的独一无二的舜鼎(其他史志或地方志均没有类似记载)。尽管现在的舜陵内还有一尊现代石质焚香鼎,但与数百年前的那座舜鼎却有本质不同。
(二)与舜帝密切相关的其他古建筑地标
除了以上建筑、地标外,国内与舜帝生前事迹和身边人物有关的建筑物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纪念舜帝亲人的建筑。通常以纪念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和他们的儿子商均,以及其同父异母的弟弟象为主,其中以合祭娥皇、女英的二妃庙、娘娘庙居多;如湖南岳阳君山的湘妃祠、宁远九嶷山舜帝陵碑林内的二妃殿、蓝山县荆竹的皇英祠等等;这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借以宣扬“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纲常伦理的文化标识,以及当时社会对这一价值观认同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纪念舜帝臣子的建筑。比较常见的有纪念陪伴舜帝南巡的大臣皋陶、伯夷、夔、龙的祠庙,如宁远县九嶷山的皋陶庙,以及蓝山县境内的夔龙庙(见附注2)等;亦是宣扬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理念的标志性实物。但这些建筑大多已毁殁(部分尚可找到遗址),我们现在仅能从先人遗留的地方志书中管窥到它们的身影了(见组图8)!
组图8:属“大九嶷山地区”的蓝山县县志中的夔龙庙(右图为建于乾隆时期的“舜帝殿”)
(三)这些古建筑地标对传承发展舜文化的价值
以上列举的舜文化古建筑与地标,仅是其现实遗存中的沧海一粟;但它们的客观存在足以证明——舜帝绝不是一个四千多年前的传说,而是一种真实、广泛且强大的存在,一种中华文明奔腾不息、连绵不绝的精神象征。它们从各个方面和不同的角度注释了作为“孝祖、德圣、帝范、民师”的舜德精神,是如何引领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跨越千山万水,一路跋涉一路高歌地走到今天。
这些古建筑与地标是舜文化穿越历史时空的物证;它们北抵长城大漠、东到大海之滨,西达甘陕边塞,南及桂粤赣闽。不仅在地理上绘就了我中华文明最早的国家版图,而且在华夏各民族心中燃起一盏盏不灭的指路明灯。它们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附注3)群落,而这个遗产群落的中心就是——九疑山。因为,在这里聚集了舜文化古建筑地标九大类中的七大类和全部与舜帝密切相关的其他古建筑;其规格之高、种类之全、数量之巨、文化遗址保存之完整,都是其他地区望尘莫及的!这也赋予了作为舜德传人的九疑儿女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即开前无古人之先河,走为舜文化古建筑与地标申报“国家级”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期待:敢为人先的湖湘儿女、德孝之源的舜德传人,必将接过祖先交下来的这个文明接力棒,坚定地迈上为舜文化古建筑地标申遗的道路;为实现“中国梦”,驰而不息地谱写传承发展中华文明之源—舜文化的新篇章!
附注1:史籍记载了舜接受帝尧禅让后的当年就开始到东岳泰山视察。以后每隔五年,分别在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东岳泰山召见各路诸侯,听取他们的政绩汇报,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舜帝开创的四方“巡狩之制”。此后的历代王朝均有仿效,渐成古代帝王巩固边疆、稳定民心的一种有效手段。
附注2:夔龙古庙是蓝山县古“八景”之一。夔是中国最早的音乐家,韶乐的创作者。传说舜帝驾崩安葬后,其两个大臣夔与龙自觉护主不力,自杀殉舜,被当地人安葬于九嶷山脚下,并在葬处各建一庙祭之。唐朝时曾重建过一次,最后庙毁于破四旧年代。湖南永州蓝山县可能是国内惟一祭祀夔与龙的地方。
附注3: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存在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国发[2005]42号)于2005年12月22日下发。这一通知首次明确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概念,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绘画、遗物、铭文等文物;在景观,建筑样式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从历史、美学和人种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工物品或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
作者:童一飞
编辑:何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