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纵横苍梧说古亭

作者:童一飞 编辑:何从芳 2017-03-01 17:12:27
—分享—

  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唯一园林著作《园冶》这样说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古亭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在各种古文典籍中,不管是文人骚客,还是才子佳人,亭是他们吟诗作对、风花雪月、流连忘返之处。有亭,便有故事;有亭,便有一番情。但是,在笔者的眼里,《园冶》笔下的亭是走出宫廷园林的产物,是属于中国东、北部地区的,而在中国南方苍梧之野的古亭(以下统称“九疑亭”)却另有渊源,别具特色……

  (一)古建筑术书中未见之形制

  翻遍国内古典及当今的建筑丛书,只见四、六、八柱(或更多)支撑、各面敞开,或圆攒尖或方攒尖、或重檐或单檐的北方形制古亭(以下简称“北亭”),未见过介绍和收录面阔方正、四面砌砖开门、两头硬山高墙的屋宇式驿亭,这就是广泛分布在以九嶷山为中心的湘南古凉亭——“九疑亭”。这种亭大多为统一形制,虽有大小区别,却没有外形上的区分:即为长三、四丈许、宽高各一丈左右、顶履青瓦、四面围墙,二至四面开门,至少有两面连接官道、外观似房屋的单檐硬山式砖瓦或石砌式休憩屋,供官民共用、人马歇脚的公益型设施(见组图1)。相对于四方大开的“北亭”,“九疑亭”却是四面大合的,两者完全属于不同的类型。起初,笔者曾认为:若干年前的零陵古郡地处偏远的南方,古代建筑学者又多出自中国东北部沿海,从未涉足于此所致,故将这种九疑古亭漏记于术书;亦或是因这种九疑古亭以前存世者甚多,其结构又太过简单平常,以致被古人忽略和遗忘而未收录在册。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

  

 

  

 

  组图1:繁华壮丽的中国北方古亭(左)、清秀高雅的东南沿海园林古亭(中)简约实用、朴实无华的九嶷亭(仙龙亭,右)

  (二)因征战而得名的“千古凉亭”

  为什么苍梧古亭与“北亭”有天壤之别呢?笔者经过数年考察研究,初步推定:除了与上溯至四千年前的舜帝南巡有关外,还与一段被今人尘封谈忘的宏伟历史事件——“秦瓯之战”有关!

  九嶷自古就是“秦关古道”,可追溯的历史十分久远:按民间传说,这片区域蛮荒至极,原本没有道路,最早因舜帝“南征三苗”而踏出了连接中原王朝的通道;这里原本也没有亭,南巡队伍沿路停憩的地点逐渐成了“亭”。而据史志《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南征百越,开疆扩土。而屠睢率领的部队就是绝长江后,沿洞庭东岸经衡阳分支向西,经零陵、蓝山,再分成两支,一支越过南岭进入粤北,一支在九嶷转道西入桂北,而征伐百越。秦军前后历三战,以"伏尸流血数十万"和统帅屠睢战死桂林的代价,终将两广大地纳入中华版图。可以说,秦瓯之战中镇守“九疑之塞”的这支军队是功不可没的。他们并非前线作战部队,而是把守要冲、传递公文军报、转运粮草辎重,修“驰道”、建邮驿(站)、挖灵渠的后勤保障部队。要知道,贯穿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邮亭驿站制度最早就始于秦。按当时的惯例,军队打到哪里,邮驿就会修到哪里,而且三十里设一站,连贯始终。正所谓:有道必有站,有站就必建亭!宁远作为大军南征的必经之路,也由此而置县,并定下了最早的县名—— “泠道县”。

  因此,据史料的这一记载,再结合古建筑术书没有记录“九疑亭”形制的情况,笔者大胆推断:这支秦军在九嶷山设立的大量邮亭或驿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屋宇式凉亭的鼻祖与前身!这种形制的“亭”直到秦亡后的西汉还在沿用,并一度成为零陵郡、九疑山的地域性标志,以至王莽篡汉建新(公元25年)后,还曾据此将泠道县名改为“九疑亭”(王莽新朝灭亡后又改回原名)。由于这种官军用过的邮驿“亭”功能上更适合作临时进驻人马、憩脚换乘的房屋,比起那些送亲别友、儿女情长、华而不实的“北亭”更实用、更耐用,因而后世历代官民皆依此形制造亭、修亭,并一直沿用至今!

  笔者之所以推出这一说,绝非凭空憶想,而是在这条古道上苦苦寻觅和查证当中,确实找到了重要证据……

  (三)纵贯古今、国内罕有的历史古迹

  一是以众多“九疑亭”为节点,大量实物连贯起来的“秦关古道”。以宁远、蓝山、道县的古亭为例:自北而南,从东到西,分别有清水桥平田附近的普济亭(缺碑,年代不详)、柏家坪郑古元的思晖亭(清道光年间建),过宁远县城之后,折向东南入蓝山进北粤的仙龙亭(清乾隆)和蓝山的虎溪亭(清康熙),转向西南通道县下桂北的迎秀亭(北宋),面向正南朝九疑祭舜祖的湾井牛头井碧亭(清乾隆)和疑麓亭(清嘉庆)等。这些古亭大多是清代或更久远的朝代所建,至今基本完整,且全部与当年“秦瓯之战”中秦军过泠道,然后驰聘湘粤桂三地的线路完全吻合。如果把它们串连起来,俨然就是一条穿越古郡零陵两千年文明史的“时间隧道”(见组图4)、“秦关古道”史实的文物铁证。

  试想当年,秦皇挥鞭南指,数十万大军在这条古道上纵横驰奔,终日人马、辎重、军报往来不绝的景象是何等壮观!如果没有这些邮驿(亭)逐站接力、保障,何来以后的百越臣服、华夏一统?

  

 

  

 

  组图4 “北亭”的形制(左)、时光隧道—九疑亭(右,笔者设计图标)

  二是发现了屹立于湘桂通道九百年的稀有古建筑—迎秀亭!迎秀亭位于宁远县中和镇慕投老村西面,是一处横跨小溪的桥亭,古时为宁远连接道县并通往广西的必经之所。亭内现存有十二方碑刻,其中十一方碑刻完整地记录了从清乾隆三十六年到民国十四年(1771-1925)历次重修古桥、古道和古亭的经过。而唯有一方“迎秀碑记”最能说明“九疑亭”的历史价值。该碑虽因年深日久而字迹模糊,但最重要的信息尚存:即碑上独特的嵌边石纹、“迎秀碑记”和“欧阳仕英 碑记”、“莲花座(樽)募化僧海林”等落款的连续字样还清晰可辨。写碑记的欧阳仕英何许人也?笔者通过走访中和欧阳氏族查证,是中和镇欧阳氏世祖欧阳利的儿子—欧阳宠的亲兄弟。欧阳族谱记载:欧阳宠生于宋英宗时期(1065年),于北宋年间任道州检察而卒于任上。中和库里的欧阳族人皆尊称欧阳宠之兄弟—欧阳仕英为“英敏公”。笔者据此在时间上大致推算,这方记录造亭修桥事迹的“迎秀碑记”应刻立于北宋(960~1127年)末年。即使再迟也不会晚于南、北两宋交替时期,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了!

  

 组图3:浙江上虞驿亭(左)、江苏横塘驿站(中)、九疑迎秀亭(右)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亭不仅当之无愧地成为“九疑亭”发展延革过程的“活化石”和中国南方邮驿亭(站)史上的“里程碑”,而且还将刷新宁远县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古亭记录!其历史甚至比我国现存最大、最古(建于元代、成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江苏横塘驿亭(见组图3中)更久远!其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非同一般!

  在九疑山,像迎秀亭一样的“九疑亭”的存在,还至少证明这样一条史实:九嶷山从秦代到宋代的一千三百年时间里,一直是中华帝国南方贯通永(州)衡(阳),南连两广(广东、广西),东接郴桂的枢纽之地;只不过到了近代,“九疑亭”这种曾充满销烟味的军事哨所及官办官用的官府节点早已完全成为交通南北、横贯东西、经纬湖广、惠济百姓的官民公共设施了。

  (四)承载古人信仰的神圣殿堂

  “九疑亭”还有一个与“北亭”明显区别的特征——承载先人宗教信仰的神社和殿堂。宁远湾井镇的牛头井碧亭和中和镇迎秀亭内的神坛和碑刻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而且,几乎在每一个现存的九疑亭内都能看到儒、释、道教崇拜的痕迹:

  在中和慕投迎秀亭内,除了亭中的某些建筑构件是佛教象征的标志物且为僧人募化而来之外,还能见到两幅佛门偈语楹联:“有醉翁遗风此间即是,等慈航普渡彼岸(同登)”,“得仁水福山钟毓灵(秀),假晨钟暮鼓唤醒(苍生)。对联中间设有神坛,画的是五彩神龙图样(见图4),这是民间求佛敬龙的典型特征。我们知道,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传入中国,龙王信仰遍及中土,苍梧九嶷也概莫能外。学者一般认为,龙王信仰是源于印度,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引进的。“九疑亭”中之所以有画龙或刻龙的图案,可能有兼做“龙王庙”供百姓来此求雨的功能。除此亭外,仙龙亭、疑麓亭中也都可见到龙首石雕。

  

 图4 迎秀亭内的佛门偈语对联和五彩龙纹彩画

  而在湾井镇的牛头井碧亭内,笔者不仅找到了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至道光年间的几方“重建碧亭碑记”,还发现了多方关于“协天宫”的碑刻(见组图5)。其中一方清代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协天宫鼎建碑记》如此说:“帝君之忠义,扬塞宇宙,昭示古今。服其教者,莫不奋发……”说明这里不仅是驿亭,还是供奉“协天大帝”—关公的神殿(关帝庙)!我们通过查阅历史典籍得知:是明神宗在万历十年(1582年)将关公(关羽)褒封为“协天大帝”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被封为“大帝”的仅关公一人!作为封建社会的道德楷模,社会中对“武圣”关公的崇拜在明、清两朝一度超过了“千古一圣”的孔子。这个历史印迹也从侧面印证了:到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问世使得关羽成为一种神化的象征,他集当时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思潮于一身,集“忠义信勇”于一身。无怪乎明代学者王世贞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清代学者赵翼更是惊叹:“今且南极岭表(五岭),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于天地同不朽矣”。这就是说:此时,“武圣”关公的祠庙较“文圣”孔子的祠庙竟多一百倍,达到了一种封建社会的极致。

  由此可见,“九疑亭”不仅是我苍梧古郡一种普世道德文化的体现、宗教信仰的寄托,还是一个展现我中华古老民族思想步履印迹的重要物证。

  

 

  组图5:湾井牛头井碧亭与亭内“协天宫香田碑记”

  (五)连通商旅与官民的千秋公益

  “九疑亭”还是上施皇恩、中显官德、下惠黎民的标志性公益建筑。在冷水镇仙龙亭内,有这样一方碑刻,是由知县赐进士陈丹心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撰立的《新建凉亭碑》。全文如下:

  余奉圣天子钦命,莅任宁邑,下车以来,见邑中宫庙有修,桥道有成,信乎!风化淳淑,人也好善,足窥一班矣!岁十一月丙辰,道经东隅,离城三十里,见有新建凉亭巍然,甚责工徒修彻四周以石厥。功将峻,询其地系李姓之业地,名仙人寄龙,其修建则捐募亲友,而为之者,度其功费非数百金不能休哉!盛矣!余闻宁居楚边疆,崇山峻谷,僻近连山。往常摽掠为患,民不安枕,商贾不行。自我朝定鼎以来,令肃风清,不特中州。大邑民安乐,利即遐陬僻壤,商旅晏然以故。此地之行人络绎不绝,终岁如斯!但石峰挺峙,四壁环围;履其地者,每当炎夏烈日,风雨倏至,欲憩无由。今李姓诸士,思垂久远之谋,共建息有之所,毅然修举不惮,劬劳非涵濡。帝泽之深,好善之切,其能如是乎?乃援笔为记,皆命刊名于石,以誌不朽之盛事云! ○拔贡生候选儒学正堂骆孔僎书兼捐银○○○

  碑文大意是:宁远的李姓开明人士联亲友、捐重金,在连接宁远与广东连山的关隘修建了仙龙亭,方便了过往行旅商贾。这种精神是“帝泽之深”、“好善”之举,值得表彰,故勒石为记,以誌不朽!

  然而,像这样的亭和碑在苍梧之野、九疑大地比比皆是。而且,笔者还发现,所有的“九疑亭”都是以民间人士为主体募捐建成的,似乎是一种非常默契的“民办官助”建设模式。位置重要、质量上乘的驿亭,往往还有较高级别的官员作会首,带头捐银兴建或修缮!如前往九疑山朝舜之路上的疑麓亭,就有“巡守道(四品文官)樊式南捐银十五两,印用训导(从七品文官)樊名世捐花银八元,营千总(六品武官)李之翰捐花银十四元”字样。通往粤北的仙龙亭,更是由本地知县(七品官)亲自撰写碑记,还有儒学正堂(八品教谕)的骆孔僎抄并捐赠了银俩。而跟在他们后面捐钱捐田的,不仅有一大群举人、(国子)监生、贡生、廪生、庠生等身份和级别不同的知识分子,还有数不清的本地开明乡绅。

  实际上,纵观大部分保存有碑文的“九疑亭”,如思晖亭、迎秀亭、虎溪亭也都莫不如此!其中的《鼎建思晖亭记》、《迎秀会碑记》、《重建疑麓碑》等美文,读来也都朗朗上口,如流水行云;字里行间透露达官显贵、儒士群贤们对九疑山水、芸芸众生的博爱,“募捐修亭、热心公益、造福百姓”的公忠义德和古道热肠,莫不令今人感动至深、永记不忘;如同舜德之光普照苍茫大地,辉耀古今,万古流芳。

 

 

  组图6:湾井疑麓亭(左),柏家坪思晖亭(中)平田普济亭(右)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九疑亭”蕴含历史文化信息之厚重,是“北亭”所不能比拟的;尽管“九疑亭”们存量可观、仍顽强屹立于当世,但大多数已难以再承受当今的栉风沐雨、樯倾楫摧、苍海桑田!它们是饱含舜文化基因、从秦楚文明中走失的“孩子”,需要我们重新寻找和唤回,为它洗去铅尘,精心珂护和抚育成长。同时,它们又是德祖舜帝精藏于此而焕生的神坛圣殿,是我中华民族纵横八荒、金戈铁马、尚武图强的历史见证,承载着苍梧九嶷的特色历史文化之重;更是具备国家乃至世界文化遗产潜质的文明火炬,需要我们重新将它点燃,照亮我民族文化复兴之路,助我们扬鞭催马,一路向前!

作者:童一飞

编辑:何从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宁远新闻网首页